APP下载

关于培养农村智障生良好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的思考

2019-10-21蔡会嘉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培养

蔡会嘉

摘 要:智障生指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他们往往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外界事物的接受速度慢,需要父母、教师更多的关怀和教育。在农村智障学生家庭中,大多数父母需要辛勤劳作或外出打工,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也没有从小去培养孩子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这使得许多智障生在家养成了不换衣服、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校时影响寝室、教室的环境卫生,不良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还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本文通过培养农村智障学生良好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提炼出培养农村智障学生良好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实践家校配合,共同促进智障学生良好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农村智障生;清洁卫生行为习惯;培养

一、智障学生概述

智障学生是指存在智力方面障碍的学生。智力障碍(MR)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将儿童智力障碍分为四个等级。①轻度智力障碍,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下同),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②中度智力障碍,智商55~40分,同时具有中度的社会适应障碍。③重度智力障碍,智商40~25分,同时具有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④极重度智力障碍,智商在25分以下,同时存在极为严重的社会适应障碍。

二、清洁卫生行为习惯

卫生是个人和集体的生活卫生和生产卫生的总称,一般指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心理需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卫生措施。而清洁卫生行为习惯是指惯常的保持身体、环境干净清洁的措施,想要养成行为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行为习惯属于人类后天条件反射系统建立的人类行为。培养智障生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能够使他们在不了解卫生重要性的情况下,也能够如普通人一样保持清洁的身体和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

三、培养农村智障生良好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

(1)智障学生不良清洁卫生行为习惯出现的原因

第一,智力障碍的存在。智力障碍是导致智障学生出现不良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的根本原因,智障学生缺乏对基本是非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也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家长、教师提出的很多要求记不住也理解不了,更习惯于本能的指引。

第二,家庭教育在清洁卫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缺失。我国目前在特殊教育方面建设并不完善,智障学生在学前阶段缺少接受幼儿园教育的机会,只能接受家庭教育。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少清洁卫生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为孩子一手包办日常生活,或采用溺爱放任的态度,很容易导致智障儿童积累不良卫生习惯,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积重难返。还有更多的农村家庭家长缺乏培养孩子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的意识,或他们因为外出务工的原因不能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祖父辈的监护人由于身体原因除最低限度的温饱外无法提供给智障生更多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培养卫生习惯的意识,也缺少系统的、科学的培养方法,在培养智障儿童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导致智障儿童的不良卫生习惯根深蒂固。

(2)培养农村智障学生良好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的具体方式方法

第一,根据智障学生的智障程度制定培养计划。在同一个班级中的智障学生也会存在不同的智障程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培养行为习惯的计划。有的学生属于轻度智障,不爱换衣服、不爱洗脸、喜欢啃指甲;有的则属于中度或重度智障,饭前便后不知道要洗手、随地大小便,因此,不同的智障生无法适应同一套培养方式,需要进行区别对待。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障程度制定培养计划,由浅入深培养学生良好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

第二,与学生家长合作,争取家长的配合。特教教师在制定了针对智障学生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培养计划后,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借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争取到家长的配合意识和态度。只有当教师和家长齐心协力培养智障学生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时,才能够因为一致的教育标准而取得更有效的成绩,培养出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智障生。特教教师要与农村智障生家长达成一致,孩子终有一天要脱离学校、走入社会,与普通孩子不同的特殊之处已经让他们很艰难了,一种良好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能够使他们更健康的生活,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若农村智障生的家长常年务工在外,教师要与临时监护人达成共识,争取到他们的认同和配合,若临时监护人年龄比较大,则需要特教教师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完成对智障学生良好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三,将清洁卫生行为习惯融入智障生的日常生活。与普通孩子相比,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思维比较简单、直接、机械,教师的反复讲解和示范,不如将要求和结果向学生讲明后要求他们反复跟做,即使学生不能理解这些行为的真正含义,也能够使他们先接受这样的行为,先习惯于日常学习生活中这些行为的存在,经过大量的反复实践使良好的卫生行为真正形成习惯。比如:在学校每次吃饭前,教师都安排学生排队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洗手后还要挨个检查洗手的质量,检查指甲缝里是否干净,使学生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又比如:每天放学前,教师都让学生将自己座位上的垃圾统一交到一个垃圾桶或大垃圾袋里,并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将垃圾袋送到收垃圾的站点;再比如:要求智障生每天早晚洗脸、刷牙,每周回家时要将换下来的衣服带回家,每周一要带洗过的干净衣物返校,培养智障生们每天更换内衣裤,勤洗袜子、内衣裤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教师在培养智障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时要注意与家长打好配合,要求家长在家里时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用重复、大量的实践才能逐步建立起智障学生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

第四,利用数学、美术等课程纠正智障生清洁卫生行为习惯。与语文等课程相比,数学、美术等课程的实践性更高,学生需要动手实践的机会要更多,有更大的几率将手、脸、衣服弄脏,产生一定量的垃圾。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脸部、手部的清洁,将垃圾整理好投放在垃圾桶中。这样将学生的清洁卫生行为与教学相联系,能够有效扩大培养学生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的频率,帮助智障生更快地形成“脏-清洗”或“垃圾-垃圾桶”的条件反射,帮助智障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美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日常的清洁卫生行为进行绘画,将自己每天要做的清洁工作画一画,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有效点评,鼓励学生继续保持清洁卫生行为习惯,并将画得好的学生习作放入展览橱窗,供全體学生观赏,同步培养学生们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和美术创作能力。

结束语:

智障学生先天存在智力上的障碍,很难跟上教师常规的教育节奏,也难以接受常规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做好长期拉锯战的心理准备,为智障学生制定长期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培养计划,与农村智障生的家长打好配合工作,帮助智障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照顾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穆娜娴.浅谈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J].考试周刊,2017,(47):31.

[2]陈璇.试论智障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J].神州,2018,(22):218.DOI:10.3969/j.issn.1009-5071(s).2018.22.208.

[3]朱敬碧.智障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J].科学咨询,2017,(35):15.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