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9-10-21艾先富
艾先富
摘 要: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和掌握新知识。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兴趣;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问题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和追求的动力。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第9节“有理数的乘方”教学中,我提出问题:“大家见过拉面师傅吗?拉面师傅先是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起来拉长,然后再把两头捏起来拉长,不断的这样,就将一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根细面条了。如果拉面师傅要拉出1000多根面条,拉面师傅要拉多少次?”问题一出,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说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学习完本节课就知道结果了,接下来的一节课,学生的注意力相当集中,并且兴致很高,轻松愉快的就上完了本节课,最后正确的答案出来了,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原来数学这么有趣味!
二、创设记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记忆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相当多,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是很好。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记忆情境,使学生在愉快欢笑的气氛中进行记忆,而且终身难忘。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法中第5节和第6节有两个重要的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这两个公式对于学生很重要也很难记。我先问大家感兴趣的图形是什么,我用大家感兴趣的的图形表示出来,如:完全平方公式我用它来表示,学生也可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这样他们很容易掌握,并且我让他们编顺口溜,有些同学早有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查资料了,“首平方,尾平方,积的两倍放中央,符号看前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轻松的接受,理解,记忆,应用。
三、创设猜谜语游戏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而抽象的,以致上数学课时,有些学生精神不够集中,这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选一些有趣的猜谜游戏活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例如1.五角一趟 2.两羊打架 3.完全合算 4.勤点钞票 5.两边清点 6.有情人终成眷属 7.合法开支 8.打得鸳鸯各一方 9.垂钓 10.马术 11.戽 12.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13.追本溯源 14.对症下药 15.多十分 16.集体钓鱼 17.协议离婚 18.打成和局 19.团体赛 20.刮胡子 21.磨拳擦掌
谜底:
1.一元二次(推算法)2.对顶角3.绝对值4.常数(通假法)5.分数6.同心圆7.有理数8.公分母9.等于(通假法) 10.乘法 11.内角(分解法) 12.循环节13.求根14.开方15.余角(换算、通假)16.公垂线17.约分18.平角 19.公共角 20.平角(词性通假) 21.等角
四、创设类比情境,拓宽学生解题视野
所谓类比就是指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根据它们某些侧面的类似之处进行比较。类比思维在数学知识延伸拓广过程中常借助于比较联想,启发诱导以寻求思维的变异和发散。
例如在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三角形的第3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有这样的两类题:
1、如图1,AD=AE,AB=AC ,∠B=320,则∠C的度数等于( )
2、如图2,AD=BC, ∠DAB=∠CBA,欢欢认为无法得到全等三角形,而盈盈认为图中有全等三角形,你认为( )
A、△ABC≌△BAD B、△AOC≌△AOB C、△BOD≌△AOB D、没有全等三角形
3、(2009武汉市)如图4,已知点E,C在线段上,BE=CF,AB∥DE,∠ACB=∠F.根据上述条件明明判断△ABC≌△DEF,你认为他的判断正确吗?
4、(09湖南怀化)如图4,已知AB=AD, ,要使可补充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在上面的4个题中,1和2题是一类比较简单的,1题中隐含的条件是公共角,2题中隐含的条件是公共边。3和4题是1和2题的拓展延伸。对于这样一种类型的题,通过类比的讲解和类比的学习。既可以展开学生思维活动,使问题迎刃而解,也可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
五、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捕捉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关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際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相似图形的时候,我拿出我事先准备好的用同一张底片洗出来的他们全班的五寸和十寸照片,说这就是相似图形,学生既兴奋,又很容易理解。而且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了数学”。在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时候,我带一大堆水果,有梨、桃子、苹果、香蕉、果冻和糖,接着让学生对这些食物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与原因。学生在看到题目的时候或许会感到很诧异:这不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吗?老师为什么让我们做呢?学生们抱着这种好奇的心态就会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且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整式中的单项式也可以按照这个单项式所含字母和字母的指数的不同,对它们进行新的分类。此时具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单项式就可以分为同一类,并且称这些具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为同类项,从而引入同类项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到同类项定义的本质以及判断标准。
参考文献:
[1]蔡亲鹏,陈建花主编.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