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1949—197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

2019-10-21王娟

大东方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农村意境

王娟

摘 要:1949-1976年这个时期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期,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国策。这给艺术领域也赋予了很重要的历史使命。众多山水画家也拿起画笔参与进来,用画笔来支持、宣传、讴歌这个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山水画作品不再像传统那样,在画面出现多处点景、形式也多样化,可以说能升华主题的点景物象都可以用进作品里,这样的点景物象更直接的促进了作品意境塑造,今天研究和探讨仍然有诸多意义。

关键词:点景;意境;新农村

1949-1976年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要大力发展农业、工业来促使国家经济建设向前迈出新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时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和政策,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也很重视这一方针政策,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山水画家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也立志要创作一批反应新农村面貌的作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山水画家们是有压力的,要使作品取得成功,画家们自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表现农村新气象。

1949年6月,毛泽东指出“由一个农业国进入一个工业国”的任务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再教育和改造要容易一些,而“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因为“农民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经验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可染在1954年创作的《家家都在画屏中》就符合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我们来看这幅画具体内容和主要点景与意境的关系。他采用了方形构图,描绘了江南水乡欣欣向荣的景象。画上,对岸几乎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画面,有郁郁葱葱的两山一前一后,在两峰之间从右侧蜿蜒穿梭出一条悠悠小河,横穿整个画面下半部分,将整幅画面分成四段,近岸、小河、大山、天空。处于点景的,右边河面碧波粼粼的河间舟揖相互呼应,或行或泊;在左边设有独木桥,上有三两行人悠悠而行;近处绿树成荫,掩映着黑瓦白墙的民宅,与之相呼应的对岸大山脚下静静的散落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房;形成强烈的对比。左侧上方靠边竖题款识:“富春江芦茨溪,一九五四年可染写生。”整幅画在对景写生中结合了西画的元素,塑造了开阔的画面空间来表现直观视觉感受,并依赖笔墨形式表现,拓展了观众的心理空间。从视觉心理来说,也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这样大大加强了视觉经验的亲切感。虽然只是描绘江南一隅,画面景物胜多,三三两两的房屋确实是表达主题的所在,而点景人物、小桥、舟楫,不仅增添画面的动感,丰富了内容,还为李可染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了生活情趣,加强了社会主义建设农村出新貌,家家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的这样一种意境所在,更贴切表现“艺术为五亿农民服务”这样一个大环境的社会主题。李可染在倡导水墨山水画写生中,将山水画艺术融入生活的路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表达了当时中国农民“家家都在画屏中”的美好生活理想。

事实上,表现新农村题材的山水画主要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人民依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畅想着美丽的梦想家园,其间,除了李可染也涌现了钱松喦、傅抱石、黎雄才、关山月等画家,他们试图使山水画艺术实践与中国社会以及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果说1954年李可染创作的《家家都在画屏中》是早期作品,还需进一步完善的话,那么钱松喦在1964年创作的《常熟田》“从一般山水向一种特定山水的转移,那就是表达社会主义新农村山水。”已经取得了传统和创新的完美结合。

钱松喦《常熟田》为立轴画幅,描绘的景象同样是江南山水。展开画面,作者采用鸟瞰式的构图方式:绿油油的稻田,几乎撑满画面,有一马平川、咫尺千里之势。在这幅作品里点景之处甚多。河道纵横,从画面右上角的朦胧烟雾斜向下,向画里蔓延;沿向左側流来的小河,将绿油油的田野分在两边;在下河口交叉处,横点一小桥又把画面纵深层次拉开;小桥下的河面上,处于主要点景帆影三三两两随着视野逆流而上,消失在苍茫的天际。最近处的左下角以意笔粗犷地写出山石,敷以重彩,占据画面很小的面积;还点有一间红色的江南小屋与对岸山下小小的江南式的零散屋舍形成呼应,灌木有聚有散的分布在房屋周围、田间、山上。岸边树木如烟,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仿佛可以让人嗅到清新的泥土气息。绿油油的稻田,帆影的穿梭,云雾的缭绕,小河的流水等,仿佛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生机而又趣味盎然。作者自题曰:“常熟县境,平畴万顷,岁岁丰收,真乃名实相符”。仔细瞧来画面还有“架塔”新的点景物象,增添画面趣味性使画面意境更加深远而主题突出。这幅作品几处点景都是为了传达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象的意境而作,其中作为主要点景,流动的星星点点帆影与大片绿油油的稻田相互呼应更衬托出生机盎然的江南农村景象。同时帆的流动对绿的生机,起到了有效传达欣欣向荣的农村新气象,切合了新农村的主题。画家活用传统山水画之平远法表现水乡田野,把看似简单而又规整的稻田画得丰富而有情调。这幅作品,看似写生,又不是写生,并具有清纯的中国画的素质,这样的表达使山水画形式赋以新意,开拓了中国画的一个新领域。

纵观1949-1976年这个时段,在表现新农村新气象上取得成功的作品颇多。如:50年代的代表作品有方曾1955年作《粒粒皆辛苦》;汤文选1956年作《我也要入社》;李琦1959作《农民的拖拉机》;杨之光1959年的《雪中送饭》等。60年代的代表作品有单应贵1960年《当代英雄》;刘文西1962年作《共欢同乐》、《祖孙四代》;许勇1962年作《群众的歌手》;周沧米1964年作《隆隆春水育新苗》;王玉钰1964年《农场新兵》等。70年代的代表作品有石齐1972年做《迎春》;亢佐田1973年作《花红苗壮》;刘文西1975年作《知心话》;黄胄1976年《庆丰收》等,成功的作品很多,在这不能一一列举。这些作品都是通过点景对作品意境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获得成功的典范。无论是讴歌那个时代的人物、劳动场面还是新农村景象,不外乎都是要达到很好的建设和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他们的作品都很好的诠释了这一主题思想。今天我们翻开作品,细细体会,时代的共建的热情还深深的鼓舞着我们,真是耐人寻味,我在此只是简单梳理作品的点景对意境塑造成功的意义,值得今人再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邹跃进.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毛泽东时代美术及其中心观念[J].文艺研究,2005(09),107-116

[2]傅抱石、关月山.万方歌舞声中谈谈我们创作“江山如此多娇”的点滴体会[J].美术,1959年.第10期,14-15

[3]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美术,1950年,第1期,23-26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

猜你喜欢

新农村意境
春色满园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