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9-10-21张晴曾佳陈然冯鸣

大东方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困境

张晴 曾佳 陈然 冯鸣

摘 要:社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集聚了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社区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类型的利益个体,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他们之间极易产生矛盾与冲突,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对社区特殊困难群体、社区以及社区整体氛围的营造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家长和学校也日益重视中小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然而,当前中小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并不完善,仍然面临许多困境,本文主要从中小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展开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困境

一、绪论

近年来,社区不断承接社会的某些公共服务职能,社区已成为政府向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媒介之一。然而,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对某些具体事务的管理,加上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仍需完善,城市社区居民的诸多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由此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出现,近年来,国内志愿服务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不断发展。

在我国,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早在2009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就提出:“引导学生根据年龄特点,通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1]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用自身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在社区为居民和社区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为。社区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2]

二、中小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一)社区志愿服务对中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需求已逐渐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延伸。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加上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而实现精神层面的需求。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生性格自我,做事独立性较差,缺乏一定的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能够为其提供与他人沟通、交往的机会,使其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学习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除此以外,中小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进一步了解社区、认同社区,进而建立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能够促进其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同时,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小学生在校内所接受的课堂教育内容的不足。

(二)社区志愿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当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依然需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财政尤其是针对特殊或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诸多需求难以有效满足。社区志愿服务的开展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填补这些空白,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三)社区志愿服务能够有效整合社区资源

不同单位、不同個体的志愿者利用社区内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不同类型的资源为社区中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帮助,不仅有效整合了社区内外资源,促进社区共建,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社区内的资源共享。

(四)社区志愿服务可以建立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社区环境

社区志愿者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社区建设贡献一己之力,有助于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消除距离感与隔阂,在社区内形成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的良好社区氛围。

三、中小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不难发现,传统的社区志愿服务多是看望社区孤寡老人,捡拾垃圾维护社区环境等形式,这些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调,未能结合中小学生的发展特性,难以调动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状况正处于迅速发展变化时期,其身体机能尚未发育成熟,思想意识还未定型。因此,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使志愿服务在目标、内容和途径三个方面有别于成人社会的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应基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创新,努力设计适应其身心发展需要的服务内容。发现中小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个性化优势与专长,并将其与社区发展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自身优势为居民开展服务。

(二)中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中小学生能够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多为短期性或一次性活动,志愿者缺少足够的时间与服务接受者建立信任及支持关系,一方面导致无法形成长期有效的志愿服务机制,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志愿者不能体会到志愿服务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在培育社区志愿组织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与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的政策出台较少,资金投入不足。在志愿服务的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服务接受者的长期稳定性,帮助中小学生进一步理解志愿服务的无偿性与利他性。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依然需要不同形式的奖励机制来促进自身发展。因此,应该针对中小学生社区志愿者建立专门的激励机制,为鼓励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动力源泉。首先,可以将中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标准之一;其次,建立服务时长登记制度,将社区志愿服务表现直接与学校学分挂钩,不同的志愿服务时数可兑换相应的学分,建立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最后,对中小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宣传,不断创新奖励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庭.正视中小学志愿服务的特殊性[J].中国德育,2018(07):1.

[2]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办法(试行)》第2条,2009年

[3]陈涛.中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研究[D].厦门大学,2009.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困境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