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课堂实践
2019-10-21孙伟红张红阳
孙伟红 张红阳
一、高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具体过程
(一)项目确立
项目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现实世界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团队共同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或者完成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每位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来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当下比较有益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包括选择项目和项目设计以及项目实践和项目评价几个基本环节。因此,结合已有的理论和课堂实践结果以及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展示项目式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开放性,本次项目式学习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项目确立初衷考虑项目内容要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本课中以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作为项目内容主体。当然,项目确立时也考虑紧紧围绕教材知识结构,在今后实施中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项目规划
在项目确立之后,教师得将项目的实施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设置需要探究的问题。问题设置应考虑到以下因素:毕竟是课堂教学,所以既要顾及课程标准,又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因此将探究问题设计为:1.以服饰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2.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3. 总结近代服饰和社会生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
(三)项目安排
(四)项目展示——服饰变迁成果
服饰变迁作为本项目内容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和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一时期的服饰进行展现,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而且使得学生将零碎的知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时空角度进行分析,使得历史知识能够中外关联,古今相通,也使思维导图呈现多条发散的逻辑。除此之外,第1组同学通过跟家里老人交流还整理出了一些访谈资料,并搜集了老人所收藏到的一些近代服饰,如从长袍马褂、中山装、列宁装以及佩戴有毛主席像章的绿军装等实物史料,而第3小组成员自告奋勇地以时装秀方式,按照服饰所处的时期向同学们呈现了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历程。让这堂历史课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创设情境的学习方法不仅加深同学们对服饰变迁的知识记忆,也激发了学生对项目本身的极大兴趣和创造力。[1]
(五)项目评价
学习过程决定实际所得,过程性评价是项目式学习的主要评价方式。对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一般仅仅强调考试分数,而在项目式学习中,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自己完成作品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验和评估,评价内容强调学生理解、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要点。[2]一般而言,项目评价体系包括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教学实践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和成果展示的点评、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以及学生学习专注度、参与深度和广度都属于过程性评价。[3]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比如课时2 的课件讲解对学生而言,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以及讲解经验缺乏,可能会觉得讲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鼓舞学生大胆尝试,教师要及时点评,必要时改进指导。最后根据评优标准以及小组互评结果评选最佳小组,并请他们介绍经验。有效的过程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及时鼓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动性。
结果性评价包括对各小组课件展示、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阶段性收获和继续学习的愿望评价,这些都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體现。从课件展示讲解的情况来看,历史课堂采用项目式学习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比传统教学效果要好一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第3组的学生采访了自己不同年龄段的长辈,用录音和笔记整理获得了一手口述史资料,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近代婚姻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二、高中历史课堂项目式学习的意义
(一)项目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对学生历史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4]对高中历史学习而言,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关乎世界和中国重要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要想摆脱“历史课就是背书、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并且学有所得,就要迎合新课改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在项目确立之初就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因为只有当学习的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点相契合,才能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所以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身边资源,会促使学生对项目的实施更加感兴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他们亲自参与过程中去,通过搜集图片资料、相关的影视资料等让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历史课堂也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自主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被动接受某一个既成的史实或观点。所以项目式学习应用于历史教学,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动性。
(二)项目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团结协作的结果。项目式学习契合了新课改的理念,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要学生在做中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中最主要的“专家”,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手”。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是“接受”式、被动地学习,一下子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就要学会和他人合作学习,目前小组合作模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方式,是实践新模式下课堂教学理念的重要手段,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互动和学习整体。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利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讲解历史,使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历史典故。[5]小组内部有合作,小组之间也伴随有竞争,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争胜好强心,把每个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任何一个学生都可能在学习中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项目式学习中,基于各自的问题和任务,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6]这种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展示阶段这些能力表现最为突出。
(三)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不仅揭示了历史教育和历史学科的实质,也为广大历史教师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推进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探索学科素养在教学实践方面的落实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历史教师的追求。[7]笔者着重探讨项目式学习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关注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充满深刻的人文关怀与人文追求。[8]比如在本课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针对设置的第2个探究问题: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教师总结: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正在渐行渐远,一些国人对传统文化妄自菲薄,尤其是当我们过着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却被韩国申报非遗,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到底应该去往何处?結合当下国家对我们重大节假日的施行情况,教师进一步强调“今日中国文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中走向成熟的,在我们放眼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要记得把根留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学生结合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走访、辩论等方式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爱国主义贯穿到了历史学习中,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对话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背景下要具备世界意识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终也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注释】
[1]许春秀:《高中核心素养取向的历史思维导图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1期。
[2]胡佳怡:《项目式学习中“教”与“学”的本质》,《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2期。
[3]付华敏:《在常规历史教学中开展项目式》,《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1期。
[4]靳艳霞:《高中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理论》2019年第3期。
[5]张竹:《核心素养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18年第11期。
[6]夏雪梅:《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融通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人民教育》2018年第1期。
[7]田红彩:《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以“北洋金融街的变迁”项目式学习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8]黄敏:《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备课——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 》,《历史教学》201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