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低段科学实证意识培养策略

2019-10-21李金伟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11期

李金伟

摘 要:本文针对低段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缺乏实证意识,只认为实验是好玩的,或者单纯的理解成为了实验而实验,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实验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提出几点培养实证意识的策略。即:作为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故事化情景,聚焦研究问题。凸显猜想和预测,领悟实证之因,示范引导表述,呈现实证之果。

关键词:小学低段科学;实证意识;示范引导

《新课标》在低段的科学态度目标中明确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能如是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地整合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习惯以及心理状态开展教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化、故事化情景,聚焦研究问题

科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果一开始老师就抛出要研究的问题,鉴于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习惯,很难将问题和生活联系起来,到后来就进入体验实验的乐趣,为了实验而实验的误区。所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一是使学生置身于生活,身临其境般感受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是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不是觉得实验好玩有趣才做实验,而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未知的科学奥秘而做实验,实验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在执教《谁轻谁重》这节课中,我准备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分别是西瓜和橘子,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准确地说出谁轻谁重。在学生回答后我再次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物体,分别是大的塑料泡沫块和小块的金属,用不透明的尼龙袋包裹好。一般学生会以为体积大的物体重,体积小的物体轻,但经过简单地用手掂量,却发现体积小的物体也能比体积大的物体重。此时我追问:又该怎样准确判断物体的轻重呢?又例如在《它们去哪里了》这节课中,我以“驴子过河”这一故事为导入,驴子驼盐袋过河后倍感轻松,这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说盐遇到水不见了,此时我追问:盐真的消失了吗?看不见的东西真的是不存在的吗?

通過创设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情景,并根据情景中的问题用追问的形式正式拉开探究的序幕,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反思行为。

二、凸显猜想和预测,领悟实证之因。

试想,假如把猜想和预测这一教学环节省去,直接进入实验探究,是否也能完成情景问题的研究?我认为也是可以的。比如在《谁轻谁重》这节课中学生用天平秤就能测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在《磁铁怎样吸引物体》这节课中学生用磁铁挨个尝试也能知道哪些能被磁铁所吸引,甚至在《植物是“活”的吗》这节课中,我可以不做实验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样做对学生而言仅仅是增加了科学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没有猜想和预测的科学课好比小时候玩玩具,仅仅是因为玩具新奇、花样多而喜欢玩玩具,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逻辑却没有得到任何提升,这与科学的本质背道而驰。

1.示范引导猜想

牛顿曾说:“伟大的发明来源于大胆的猜想。”猜想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知识或生活经验的一种创新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无论正确与否都要给予肯定。但由于低段学生受到自身跳跃性极强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活动的影响,猜想会演变为毫无根据的乱想,这使得猜想的价值无法凸显。所以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有理由的猜想,为猜想保驾护航。我是这么做的,在每次提问后,由PPT出示特定句式,比如“我认为__________,我这样猜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进行回答。通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猜想会变得有理可循。

2.呈现预测,凸显矛盾

预测是建立在猜想上的实验结果,没有得到论证。教师应将学生的预测进行呈现,让学生都能看到所有的预测结果。我在执教《谁轻谁重》这节课中,让学生对乒乓球、塑料块、木块、小橡皮、大橡皮这五个物体按由轻到重的顺序进行预测,在学生完成预测后我把每个实验小组的预测结果粘贴在黑板上。由于低段学生看待事物的主观性非常强烈,当看到与自己不同的预测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的预测是正确的,别人的预测是错误的,矛盾当即凸显。此时教师只要稍加引导,类似“老师该认同哪个小组的预测结果呢”、“要想知道到底谁的预测才是正确的该怎么做”等这样的引导语句,学生会意识到只有猜想和预测是不够的,从而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实验的真正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要做实验,这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最重要的过程。

三、示范引导表述,呈现实证之果

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低段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致力于示范引导完整表述事实、对比预测和结果、示范引导交流收获等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能够完整、客观地表述事实,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进而帮助学生的实证能力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1.示范引导完整表述事实

完整表述事实的能力能够影响学生实证意识的发展,同样学生实证意识的提升也会反哺学生的表述能力,而低段学生受限于思维能力和词汇量,很难清晰、全方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的示范,科学语言的引导,引起学生的模仿,并在学生模仿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方法指导。

在执教《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我结合教材内容,使用相对浅显的语言,将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以及太阳的位置与方向同时间之间的关系表述清楚,并指导学生在表述事实时,将事实一一对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对应的时间为早上七点左右。”这样一来,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表述方法,此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太阳下山时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以及同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

2.对比预测和结果

在交流研讨的教学环节中,将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结果通过贴图、拍照等适合低段学生的呈现方式进行多元化地呈现,让学生能看到所有小组的记录内容。在《谁轻谁重》这节课中,总共10组学生,学生预测物体由轻到重顺序有3组是13245,4组是12345,2组是14235,1组是14325,而最终实验的结果是13245。通过对比,预测正确的小组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对预测错误的小组教师也要给于肯定,并通过贴切的语言引发他们进行再次思考。我是这么说的:“预测正确的小组,你们通过实验验证了你们的想法是对的,恭喜你们!预测错误的小组你们也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一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这同样很有价值!”

通过与实验前已经呈现的预测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再次思考,让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学会用事实说话。

2.示范引导交流收获

在每节课的最后,用“我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光靠猜测(感觉)是不够的,更应该依靠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与学生交流,与实验前的猜测相呼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渐提升对科学本质的认知,结出实证之果。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培养低段学生的实证意识,就要创建贴近他们年龄特点的问题情景,激发对科学的研究热情;在猜想和预测环节下足功夫,为有目的的实验做好铺垫;通过教师自身的示范引导,让学生能完整表述事实,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意识,最终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金全.略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24-25.

[2]张静文.基于概念转变视角的STEM教学设计实证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