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意产业人才发展情况的研究综述
2019-10-21杨蓓蓓
摘要:创意产业是一种在全球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从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者团体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人才是创意产业的根基,人才是创意产品的创新者,发现者,人才是创意市场的推动力,我们讨论创意产业,首先应该探讨创意人才的问题。
关键词: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发展
创意不仅改变着生活,创意人才还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和热门争夺对象。分析探讨国内外学者对创意产业人才的特质,创意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创意人才与社会结构变化的数据统计,创意人才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创意产生的条件及状态。可以预见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创意产业将成为核心产业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创意产业人才及其发展规律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创意人才的特征
创意人才不同于第一产业的体力劳动力,也不同于第二,三产业的半体力劳动力,是属于智力劳动力。从业者应有长远眼光,有创新意识和善于进行知识重组的,有独特经验的,有所擅长的,洞察力,分析力,创造力,行动力,善于应用自己的独特经验进行知识重组的。
作家斯科特.菲兹杰拉德在《崩溃》中写道“衡量是否具有一流智力的标准是要看能否同时在脑海中保持两个相反观点并做到脑海清醒的能力。”斯托尔认为,创意者更有决心,拥有必要的技巧,能够对相反的事物或状态进行探索并进行调和。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家庭事务安排上更具创意:而且,如果在意的话,他们会让自己拥有美丽的家和花园,与普通人相比,他们更加特立独行,更关心事物的形状和外观,更加偏好复杂性和不对称性,套句歌德的话,即是怀有“热爱真理”之心,同时拥有更开放的两性关。
创意人才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与表达自我的倾向。他们不喜欢听从组织或结构的指挥,并且抵制传统的集体性规范。创意人才不再以挣钱的多少或者经济等级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的主要标准。创意人才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有才华的人反对通过种族,民族,性别,性取向或外貌划分等级。在面试中,他们也会询问公司是否为同性伴侣提供福利,即使他们不是同性恋,创意阶层人员对多样性的看法由此可见一斑。他们渴望的是一个对各种差异都兼容并包的环境。
二.创意人才与社会结构变化的数据统计
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丹尼尔.贝尔,保罗.福塞尔,罗伯特.赖克等学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阐述。而理查德.佛羅里达认为,对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程度进行评估与量化,这同样非常重要。1996年,根据史蒂文.巴勒估计,1900-1991年间,专家技术及管理类工作者占工作人口总数的比例从10%增长到30%,但同时,蓝领工作者与农业工作者所占比例则急剧下降。
社会学家史蒂文.布林特在其2001年发表的论著中估计,“科学型,专业型及知识性”经济工作者占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36%,这个统计以人力资本为基础,所涵盖的行业必须具有5%以上大学学历的从业人员。布林特所考察的行业涵盖农业服务,大众传媒,化学,塑料,制药,计算机与电子设备,科学仪器,银行,会计,咨询其他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与医院,教育,法律服务等,还包括几乎所有的宗教与政府组织。
三.创意产生的条件及状态
许多人已经对创意作出了各式各样的描述,但是,很少人对它的物理或化学状态下过非常贴切生动的定义。创意就像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的睡眠一样,至今仍然蒙着神秘的面纱。我们都要睡觉,都知道它意味着“睡着”,可是,在医学或心理上对构成睡眠的真正要素却莫衷一是。把睡眠与创意并置具有讽刺性。定义睡眠困难重重,其中之一就是它和意识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睡眠是无意识的一种特殊状况。是否存在一个由无意识进入睡眠,接着清醒,最后达到完全清醒的渐进过程?换句话说,创意是清醒的一种特殊状态吗?
创造力发挥的时刻有时会伴随着高度的意识状态,甚至会感到意识的爆炸。当我们极具创意时,通常会感觉到更有活力,注意力更加几种,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对周遭的事务浑然不觉。然而也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创造力的发挥往往伴随着对意志力的控制的丧失,并且逐步进入更接近梦境的状态。
心理学家荣格区分了这两种状态,将其中一种描述成“情绪高度紧张的时刻”而把另一种描述成“想法如梦中影像在头脑中闪过的冥想状态”他将创造力描述成对“精力紧张”的舒解。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需要辛勤工作,并强调理性在创造力发挥过程中的作用。他的同代人往往将创造力和神经衰弱联系在一起,对此,荣格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荣格认为,“疾病从来不会促进创造性的工作;恰恰相反,它是创造力最可怕的障碍”。
在爱德华大学担任凡.阿伦神经学教授的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欧,曾步荣格以及包括威廉.詹姆斯在内的心理学家之后,继续深入探索创意和意识之间的联系。在对病人的感觉,情绪和意识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个关于“存在,意识及创新”的循环。他认为自我意识是创意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作用就如同使意识产生自己的模式的能力,而不至于沦为先前各种感知和智慧的附庸。
任何创意都拥有三个基本条件:个人性,独创性,意义。第一个条件是个人的在场。人不是物体,人类具有创意。创意需要个人观察某些或表面或深层的东西,然后让他们成型。电影《美国丽人》赢得五项奥斯卡奖项,其导演萨姆.门得斯在谈及导演戏剧或电影时说,“此时,你发现有些事只有自己能做,能表达”在艺术上,一旦个人精神剥离于创意,就会沦为平庸。
四.创意人才发展对创意产业的重要性
20世纪,特别是1950年以来,创意经济在美国迅猛发展,范围遍及全国。美国不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并获得丰硕回报;专利数量不断增长,创意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持续增加。
技术创意从业人员,如科学家和工程师等,数量也有惊人增长,其总量从1900年的4.2万人增至1950年的62.5万人。到1999年,更是激增到500万人,较之50年代增长了7倍之多。如果按照科技创新工作者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来看,其增长更加明显。1900年,每10万名美国人当中只有55位科学家和工程师,1950年增至400位,1980年则超过了1000位。截止到1999年,每10万名美国人中就有18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美国在创意领域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优势比美国因新技术和新型生产方式而带动生产力增长方面的优势更明显。创意人才为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恢复其国际经济竞争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结
创意已经成为成为我们的经济体中最珍贵的商品,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商品”。创意来自于人,虽然人可以被雇佣和解雇,但他们的创意却不能买卖。因此吸引各种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意阶层是在当前创意经济时代下增加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它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相辅相成是未来几年决定产业结构调整能否从传统产业向新经济转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文化创意产业导论》 魏鹏举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创意经济》【英】约翰.霍金斯 著
[3] 《创意阶层的崛起》【美】理查德.佛罗里达 著
[4] 《创意产业读本》约翰.哈特利 著
[5] 《创意与管理》【英】克里斯.比尔顿 著
[6] 《崩溃》斯科特.菲兹杰拉德 著
[7] 《文化创意者》保罗.H.雷与心理学家谢里.安德森于2000年发表的合著作品
作者简介:
杨蓓蓓(1995.9-)女,汉族,籍贯:辽宁大连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 研究方向:当代艺术方向。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