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素材的影视编导四原则解读

2019-10-21王文轩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活素材

王文轩

摘要:影视编导工作的质量,对于社会审美和舆论导向有着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如何提升影视编导工作的质量是相关工作人员的一种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基于生活素材的角度分析影视编导需要坚持的原则和取向,认为从“真实性、逻辑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入手,能助推影视编导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影视编导;生活素材;创作原则

影视编导与创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多重的专业素养与高超的技术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传媒事业的迅速发展,相关产业领域从业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由于融媒体的出现,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随之不断扩充。在这种供需双方保持旺盛发展态势的同时,一些现实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影视编导与创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部分从业人员无论是从专业理念的更新,还是专业知识的储备,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等多个维度的分析,都出现了无法胜任相应工作的情况。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需要从思想认识层面进行引导和支持,从而间接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升。

从某种角度分析,要求影视编导与创作活动保持“真实性”,似乎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影视编导与创作过程本就是一个“编造虚假故事”的活动,不存在真实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创作的作品又必须源于生活,保持一定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实际上,影视编导与创作活动一直在追求真实性,这里的真实性是指从逻辑和事实的角度出发,保证作品中不能出现悖论常理的事物或情节,以保证观众始终能够投入到欣赏过程之中,避免“出戏”情况的出现。基于这样的逻辑前提,上述的悖论则不存在了,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作品,实际上就是生活的复刻,或者是一种现实的反射和投影。

(一)保持社会生活背景的真实性

源于生活素材的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创作的基本原则,还原社会生活背景,保持真实可信。这一点,当前的部分影视编导人员和相应团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一系列的“抗日神剧”,在这些作品中,夹杂着大量的常识错误和虚假宣传。诸如“身穿皮裤短裙的女游击队员”“浓妆艳抹的土八路”“西装革履,一头发蜡的敢死队员”等,这种有悖于历史现实,肆意设计人物形象的做法,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的不尊重,更是对革命先烈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和历史的不尊重。还有部分历史剧作品中经常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穿越到原本并未引入我国的历史时代背景之中,成为作品的“硬伤”。

保持作品的真实性需要注意保持还原历史社会背景。创作之前,相关人员和团队必须开展系列的主题学习活动,并充分利用顾问团队的价值,避免出现低级错误,保证真实可信。

(二)保持作品故事情节的真实性

影视编导可以有多种创作自主权,但是基于生活素材的作品,却不能随意脱离现实生活的基础,进行毫无原则的任意“编造”。前段时间许多抗战主题的作品中,夹杂着大量的“手撕鬼子”“弓箭完胜机枪”“子弹弧形发射”“步枪击落战机”的情节片段,这种创作手法,看起来貌似“非常过瘾”,实际上却“毫无逻辑”。针对类似的问题,影视编导和创作人员需要坚持合乎逻辑的创作原则。

首先,避免故事情节的生硬拼凑。某些影视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无厘头”情节,为了保证故事能够演绎下去,不惜采取种种非常生硬的“节外生枝”手段,导致故事的叙述非常晦涩而零散,缺乏基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现实的逻辑关系铺垫和设计是进行编导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违反这样的创作原则,必然会出现多种的问题和矛盾。

其次,避免脸谱化的角色塑造。部分作品中的主角完全是一副“高大全”的刻板形象,身上没有任何缺点和不足。这种极端化的人物形象设计本身就暴露出创作团队的专业素养“火候不到”仍需“锻炼”。立体化的人物形象设计,瑕不掩瑜的人物性格和能力,这是“一点泥淖染白衣”的衬托手法,可以将角色塑造得更为成功。

艺术性是指影视编导与创作的过程需要保持自己的专业特点,将艺术气息和艺术技巧融入到作品之中。对于艺术性的解释或许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概括最为恰当。简单的生活情境描述与再现,从艺术性的角度而言,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经过“提纯加工,浓缩锤炼”的作品,才能达到“悬念迭起,引人入胜,丝丝入扣,欲罢不能”的效果。

近年来,部分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陷入了“原地打转”的怪圈,某一主题的作品经过第一部、第二部,甚至十余部的续编,将本已“严重透支”的故事资源,多次反复消费,最终缺乏新意的作品,变成了毫无艺术价值的“简单重播”。因为,无论是从故事的张力,还是从主题的创新,包括背景的发掘,以及人物的塑造,相关作品的创编已经走入了“山穷水尽,资源枯竭”的境地。毫無创新,一味进行简单重复加工的作品注定要被淘汰和否定。

保持影视作品较高的艺术性需要从创新的角度入手,创编人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首先,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加强专业修养。阅读专业书籍,参加主题培训,开展交流论坛都是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一味的简单重复的低水平创作,对于工作人员而言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消耗和伤害。其次,需要不断深入生活,参加各种采风活动。前面已经讲到“艺术源于生活”,缺乏优质的素材,单纯依靠“天马行空”似的想象创作只能是一时之计,无法保持长久。来源于生活的作品才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并升华为艺术。

站在文化传承的视角分析,影视编导与创作的过程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编导与创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有意识地将时代主旋律与创作活动有机融合到一起。传递社会正能量,宣传时代主旋律,既是编导创作人员需要把握的工作方向,也是他们应当承担的时代责任。脱离了时代背景的作品,往往难以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一)选择呼应主旋律的主题

对于影视编导和创作人员而言,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原则——艺术创作需要为社会和时代服务。对于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有着太多需要歌颂和传播的主题,这些主题中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能够为社会的舆论导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情感认知等各个方面,带来积极的支持和帮助。选择具有时代力量的主题,诸如“新型农业升级发展”“扫黑除恶,反腐倡廉”“保护环境,建设绿水青山”“坚守边疆,保家卫国”“献身祖国,科技栋梁”“扬善崇信,爱国敬业”等等都是良好的创作主题和素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创作之中,也就找到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动力。

(二)摒弃不适宜的杂乱素材

当然,艺术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宣传时代主旋律的一个范畴,但是编导和创设人员应当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信念。在影视作品的创编过程中,应当有所取舍和甄别。对于部分杂乱的素材,不应当予以太多的关注和宣传。比如“穿越时空的各种戏说”“光怪陆离的玄幻志异”以及“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枉顾事实的历史翻案”等素材,都不应当是主流作品。作为文艺繁荣的一种体现,上述种种素材可以存在并发展,但是不应当成为绝对的主流。积极的价值取向,正确的文化方向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影视作品是一个信息特别丰富的综合载体,这个载体的质量和层次可以对普通社会公众产生直接的影响,包括审美取向、价值取向、行为取向等等。正确的审美是个体和社会推崇的“真、善、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正确的审美取向,将美的真正含义传递给社会公众,取消错误的审美宣传方式,是影视编导人员必须承担的任务。影视编导与创作人员在进行作品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几种违反审美要求的做法。

(一)合乎情理的形象设计

近年来,荧幕上的部分影视作品存在着审美取向偏差的苗头,部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出现令人费解的装扮。各种违背社会习俗和历史传统的“奇装异服、浓妆艳抹、奇异发型、怪诞首饰”等等,都是不可取的形象设计理念。以传统服装为例,我国的服装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清晰的历史沿革,有着积极的审美取向,这些都是编导创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果完全无视这种资源,反而去进行毫无依据,也无审美价值的“个性设计”,毫无疑问这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的错误认知和做法。

(二)推崇真善美的工作主旨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影视作品呈现出宣扬暴力,鼓励暧昧情色以及認同不择手段的阴谋算计等主题,比如“机关算尽,互相倾轧”的宫廷斗争剧目等,就是一个直接例证。通过某种角度来审视,这种作品确实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的灰暗侧面,但是这并不是编导人员大力宣传的主题。积极宣传 “真、善、美”才是影视编导与创作人员坚持的工作主旨。自觉、自主、自发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将具有深刻的内在美的事物和人物搬上荧幕和舞台,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基于生活素材的影视编导与创作工作,首先需要立足于“求真,写实,还原本来面目”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利用编导人员的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创作出理想的作品才是正确的工作思路。

猜你喜欢

生活素材
如何开展小学作文创造性教学研究
浅析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浅谈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
依托生活情境 提升数学感悟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言行一致
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