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017-03-10战新兰
战新兰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表演,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练。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小舞台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依据,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是途径,那么,在他们的眼里,学习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康庄大道,再无枯燥乏味。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生活素材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贴近,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这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其思维发散的能力。
一、故事导入---用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应该积极的引用一些实际的中例子,导入教学的内容。利用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现象的熟悉感,引入教学的情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让数学的内容不再是枯燥、复杂,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常见的现象中可以感受到的一种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让学生感悟生活时刻离不开数学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学的内容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的生活相联系。但是数学的本身就是数字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色彩单一,缺少实际的趣味性。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如果只是从教材出发进行知识内容的授课那么学生的学习的环境就会很枯燥,这样就会影响教学的顺利的开展。孩子对数学的反感表现在对数学作业的拖延和逃避上,至于上课的认真听讲更是很难做到。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结合数学的有关的实际生活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加强其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和责任心。比如,教师通过提问学生,没有了数学,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认识到数学生活中的作用。有的学生就会认识到不用学习数学了,但是也不会进行计算了,出去买东西不知道给多少钱;,没有时间的观念,不知道生活学习的安排;不知道寒暑假的天数等实际中的问题,然后学生就会认识到学习数学很重要。
三、巩固新知---与学生一起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能够很好的服务于生活,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设计包装纸》的实践课中包装墨水瓶盒子活动,在活动之前每组需要准备好大小相同的十个墨水瓶盒子,并且对于活动的具体要求以及问题需要进行明确,比如可以把问题设成:把十个盒包装在一起并且呈现一个大的长方体,称为一包,那么可以怎样包装,并且之前需要多少包装纸?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确定包装方案。然后将学生确定的包装方案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及讨论,询问他们哪一种是最比较合理的方案,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对不同包装方法的盒子的表面积进行计算,很容易发现,长方体的三边最接近时包装所用的纸最少。
四、应用新知---师生共同探索学生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的探索十分重要,教师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这就对教师的授课的水平和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趣味性有很大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己的学习理念,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的思路。在课程的授课中,还要注意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的发散,从关注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转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能力。
在课例研究《搭配中的学问》中,汇报展示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从无序的摆到有序的摆的过程,学生逐步掌握了按顺序摆的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记录6种搭配”的活动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存在困难,我们采用了教师启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通過竞赛的方式到讲台展示作品,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全班分享交流。通过学生智慧的碰撞,探索出用连线的方法记录搭配。教师顺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连线,探索其中隐藏的乘法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搭配中学问的丰富有趣。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学生生成的资源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要抓住学生有价值的生成,把这种生成变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学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没有发现其作用,只是觉得学习的过程非常枯燥,觉得数学的学习离实际的生活很遥远,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积极的把生活中的和数学相关的常见的现象和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去把生活中的数学找出来,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 谢莉.让数学课插上快乐的翅膀——小学低年级"数学快乐教学法”之我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张世明.数学课堂提问问题问诊与矫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3]杨华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