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深对网络传播逻辑的理解,培育中国好网民

2019-10-21陈艳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网络传播

陈艳红

摘要:网民自己创造的信息环境对于自己的认知和思想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改变网络信息环境就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中国好网民”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网民网络素养和网络理解及交流能力。结合当前网络传播存在的突出逻辑缺陷,网络素养教育需要引导网民正确处理3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理解“问题导向”的网络传播背后的逻辑缺陷,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社会网络热点事件透视的社会问题;二是指导网民联系社会语境和历史过程思考网络热点话题;三是指导网民掌握部分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好网民;网络素养;网络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1)而在社交媒体占据网络多数流量的情况下,这些信息恰恰主要是由网民自己制作、提供和交流的。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表达及其行为背后体现的道德规范意识和网络理解及使用能力,对于网络信息环境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对“培育中国好网民”做出了重要指示,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争做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各种新闻舆论机构和思想教育者苦口婆心讲清的道理,常常被两个网络传播的负面消息给搅乱了。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新闻传播有自己的逻辑,与主流的新闻宣传及道德培育理念有明显的不同:网络传播是问题新闻导向的,它建构的舆论环境会消解社会伦理规范赖以维持的“社会美好指数”,即良善行为必有好报的前提;它的历史叙事是边缘化的,会消解人们对主流历史叙事及背后体现的主流价值观念的敬畏感;它的解决方案是去语境化的,即它往往将国内的矛盾和问题与国外的经验与优势进行对比,削弱人们对国家发展进步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因此,不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以提高人们对网络传播逻辑的认知,就很难指导网民正确地理解网络信息,也很难培育成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网民,更难以引导网民在网络空间做出理性的话语表达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基于此,在我国中学以上的学生中间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在根据上述网络传播逻辑导致的问题,比较急迫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网民理解“问题导向”的网络传播背后的逻辑缺陷

清华大学教授李彬曾经指出:“新闻的取向在于把人咬狗之类稀奇古怪的现象‘熟稔化,从而遮蔽生活的原初面貌。”(2)这意味着,呈现事实真相本是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基本承诺,但在具体运作中,新闻报道为了追求新意,提供的不是事实的完整真相,而只是事实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一逻辑实际上会导致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发生明显的误解:扶老人被讹诈之所以具有新闻价值,是因为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但是媒体的轰炸式报道,使得相当多的网民认为扶老人非常危险;校园欺凌事件见诸网络,网络舆论纷纷要求加强管理,这种要求固然合理,但是实质上同学之间友谊的小船并非说翻就翻;救灾时部分官员的淡漠行为往往引起网民们极大的愤怒,这种愤怒表达了人们对于政府官员的期望和要求,但是这类行为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多数官员的尽职尽责,否则灾害泛滥的后果不堪设想……美国学者斯蒂芬斯引用甘斯的话说:“社会学家从重复模式或随机样本中得出结论,记者却对被社会学家斥为反常的案例着迷。”(3)也就是说,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时需要把反常的事件剔除出去,以保证他的研究针对的是社会生活的常态;而新闻报道则是把社会的常态作为背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样的超越常规的事情。如果我们理解了网络新闻传播的逻辑,在欣赏世界上发生的新奇之事的同时,就可以用科学的眼光进行分析,对于网络传播的热点事件的理解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进而能够保持心境的平和。

二、指导网民联系社会语境和历史过程思考网络热点话题

互联网是没有记忆的媒介,不断发生的新事件会让人们在数天之内忘掉此前发生的多数事件,但是历史和语境往往是判断事实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不可缺少的材料。要引导网民客观看待网络中流行的观点和热烈讨论的社会现象,就要为他们补充历史知识和语境信息,指导他们对新闻报道提供历史的分析观点,对网络媒体描述的图景做过程性理解。比如当前西方世界存在的普选,已经成为讨论的欧美式民主的标志。但是少有人知道,欧美普选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如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100年以后即1761年,拥有选举权的选民不足4%,真正实现普选是1968年的事。美国同样如此,1868年才赋予了所有白人男性以选举权,完全的普选迟至1965年才实现。法国1789年革命赋予了2/3的成年男性以选举权,却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1814年将选民人数限制4万多人,完全的普选直到1944年才实现。这些事实可以告诉学生,西方式普选是需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铺垫的,更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将其描绘成直线前进的美好进程,根本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也没有什么好处。同样讲到环境保护,网络空间中常常将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优良生活环境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工业革命曾使英国泰晤士河150年间没有鱼,美国的过分开垦导致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泛滥。我们并不是为当前的污染辩护,但是由此脱语境地否认国家发展诉求则是非理性的态度。

三、指导网民学习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界引导着社会思潮对宏大叙事模式进行了系统的解构,更加注重对具体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做细致而深入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于微观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但是也解构了判断是非曲直的重要原则,忘记了社会价值建构的方向性问题,对新媒体信息及其引发的大学生价值判断取向造成了只重细节不重格局的影响。如网上的许多文章讨论了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但是忘记了这种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所在;许多文章批评政府官员的腐败及其产生的社会恶果,但是忘记了我国政府的运行效率为许多国家赞赏;许多网民认为当前我国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但是忘记了我们是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这要求网络素养教育过程中要指导网民认识到,看问题要采取抓大论小的方法,即不能因为某人有过小的缺陷就把其优点全部消解掉,也不能因为社会存在问题就把社會取得的进步忘记掉,因此而丧失信心、丢掉希望。事实上,食品安全、决策参与、教育公平等要求都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在人们的低层次需求满足之后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时出现的矛盾。提出了问题而忘记了问题出现的前提,这是失去公正评价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的表现。

当然,要做到以下几点,并非易事。它需要国家确定网络素养教育标准,并在中学和大学以及各社区建立培训机制,建设良好的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同时开展高密度的新闻宣传。虽然成本很高,但是在网络素养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基本素养的网络社会,该教育的推行已经势在必行。

注释:

《光明日报》,2016-04-26,第2版。

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第6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米切尔·斯蒂芬斯著,陈继静译:《新闻的历史》,第9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网络传播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媒介素养视野下的魏则西事件考察
官员网络素养、政府效能提升与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