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警机制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9-10-21卢群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3期
关键词:预警机制新生儿黄疸护理

卢群

【摘  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实施预警机制的效果。方法:以新生儿黄疸患者100例(时间所选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本研究对象,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实施预警护理干预,分析2组新生儿黄疸患者干预的结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黄疸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其中实验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患者接受预警护理干预,可更好促进其症状的缓解,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预警机制;新生儿黄疸;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09-02

黄疸在新生儿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但是若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未能对其胆紅素相关中枢神经系统潜在毒性处理,则可能出现永久性的后遗症[1]。预警机制在护理中应用,其可在早期识别出来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从而对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控制。本研究主要对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实施预警机制的效果作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新生儿黄疸患者100例(时间所选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本研究对象,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

实验组(n=50)中,日龄均值(14.45±5.12)d,病程均值(11.12±2.05)d,体重均值(3.32±0.29)kg,男24例,女26例。

对照组(n=50)中,日龄均值(14.50±5.20)d,病程均值(11.17±2.10)d,体重均值(3.28±0.30)kg,男22例,女28例。

对比2组新生儿黄疸患者的资料,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

实验组则实施预警护理干预,具体为:

1.2.1 评估患者的胆红素、哺乳、臀红、有无皮肤硬肿、精神状况、大小便情况、体温、皮肤黄染范围和程度等,根据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工作年限、学历等进行分级,对患者的预警等级确定,于其床头对不同颜色的标识悬挂,根据其预警提示的不同,实施相应的预警护理。加强患者家属的沟通,为其实施健康教育,包括患者的预后、观察指标、治疗过程、检查内容、疾病表现等,尽量将其疑虑消除,更加积极对临床干预配合,从而对其疾病的康复促进。

1.2.2 若患者为低风险、中风险,则悬挂橙蓝色标识,对其胎便情况、生命体征监测情况观察,控制探视的频率,加强脐部、臀部等皮肤的护理。若患者为高风险,则悬挂红色标识,即立即为患者实施对症的处理干预,尽量在短时间内对切实有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制定,对其精神反射、意识状态等密切的观察,加强潜在并发症的注意,对其胆红素变化情况监测,及时调整治疗的方案,如有必要,可实施丙种球蛋白、人血蛋白静脉滴注干预。同时,增加巡视的次数,对其预警评分变化情况监测。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护理干预的效果(显效:5d内,患者的皮肤黄染等症状均消失,实施血清胆红素检查,显示在119.7umol/L以下;有效:5d内皮肤黄染症状明显消失,实施血清胆红素检查,显示范围为119.8umol/L-171.0umol/L;无效:患者的症状未改善,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在171.1umol/L以上;以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作观察分析。

1.4 数据分析

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2组干预效果分析

实验组新生儿黄疸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 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析

2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其中实验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主要是患者胆红素代谢异常,使得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诱发出现相症状的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黏膜、皮肤黄染的情况[2]。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会对新生儿神经细胞发育造成抑制,影响其智力发育,若其病情较为严重,甚至可死亡。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新生儿黄疸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其中实验组干预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预警机制的实施,可更好对新生儿黄疸患者治疗的效果保证,降低其血清胆红素水平。新生儿科的风险较高,根据其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可行的防范措施,来保证其安全性[3]。新生儿黄疸患者在护理中,实施预警机制,可全面对患者的黄疸具体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疾病症状、病情恢复等情况评估,尽早识别恢复速度慢、病情重的患者,确定其预警等级,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将其护理的水平提高,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控制,以此促进新生儿黄疸患者症状的改善[4]。

综上所述,预警机制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患者的护理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其治疗的效果好,且可促进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对改善新生儿黄疸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丽.早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4):157-158.

[2]龙娅静,付云.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67-268.

[3]汤迟,邵惠,刘燕等.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3):1805-1808.

[4]张红杰.针对性护理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7):106-107.

猜你喜欢

预警机制新生儿黄疸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风险考量与管控
新常态背景下PPP模式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广播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预警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LED冷光源与常规蓝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对比
中药退黄汤颗粒剂与传统饮片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