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初中生校园欺凌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9-10-21邓黎清

成长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初中生

邓黎清

摘 要:由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我国当前校园欺凌预防教育的不完善,导致初中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本文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视角,从学校、社会、家庭、初中生自身四个角度深入分析初中生校园欺凌的成因,并从学校视角、社会视角、家庭视角、初中生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初中生;校园欺凌

1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及价值

第一,交互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的机能就是人、行为和环境三种决定因素之间的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一些研究关注欺凌行为参与者的人格特质,而有些研究则关注影响校园欺凌的环境因素。这两种观点都趋向片面化。校园欺凌行为并不是单向地受内在力量的驱使,也不是单向地受环境的控制,而是施暴者个体、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结果。第二,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第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于自身是否能在特定水平上完成相应活动时,主体的把握和主观感受。在校园欺凌行为中,只要其中一种元素能够增强主体的自信心以及自我效能感,施暴者就认为自己有能力使欺凌行为顺利进行,并付诸行动。第四,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的行为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校园欺凌行为则是施暴者在一种消极的榜样示范后,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形成的内在行为标准而形成的一种错误的行为倾向。

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分析

2.1 校园欺凌预防教育缺失

首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散容易造成不良的校风和班风,助长校园欺凌行为。三元交互决定理论认为,环境是行为产生的前提,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在环境的导向下形成的。暴力消极的校园环境为初中生实施校园欺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学校对校园欺凌的监管不力会让初中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他们有能力实施校园欺凌且不受学校的干预。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欺凌者在这种情况下倾向于采取行动。其次,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师生关系都有可能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2.2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媒体暴力是引发侵犯的重要社会因素。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暴力传播会增加儿童的侵犯性。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人们的很多行为是习得的,媒体暴力易被观众认同并当作榜样来模仿。初中生的心智仍然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极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一方面,媒体暴力影响初中生对暴力的认知和态度,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并形成漠视的态度,无法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思考;另一方面,媒体暴力引发初中生对暴力的模仿。初中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仍处于形成阶段,难以按照社会准则对行为进行判断,甚至对暴力行为产生盲目认同。

2.3 家庭环境的影响

首先,父母不同的教育风格造就学生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太过宽松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学生缺乏基本的自控能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太过压抑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学生产生束缚感、倾向于用暴力方式疏解内心的情绪和压力。其次,家庭暴力是存在于婚姻这一小型组织中的严重问题,具有极大的隐秘性和私密性。初中生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生活环境中,观察学习成人处理问题的暴力方式,并将家长的行为以符号表征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如果这种行为符号被唤醒,且学生对行为结果有较好的预期,他就认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采取实际行动。

2.4 初中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对人的行为和发展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活动主体的行为也是自我强化的结果。一方面,当初中生受到消极的榜样示范后,如果没有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就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行为倾向,并形成自己的内在标准。初中生的心理处于动荡期,乐于寻求刺激的快感容易形成对炫暴行为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当青少年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为了实现外部环境对自己的认可,他会积极调适自我与外部的关系。如果自我调适失败,逆反心理就更加强烈,行为容易偏执、走向极端,用暴力的方式寻求发泄。

3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防控策略

3.1 学校视角

社会学习理论论证了榜样示范在道德品质养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致力于为初中生创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班主任应重视开展预防校园欺凌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并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开展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例如“和谐美化校园”活动、“我是今日调解员”活动、“自我保护教育”主题活动、“生命敬畏”主题活动等等。另外,初中生的心理处于动荡时期,因此加强初中生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调节必不可少。

3.2 家庭视角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突出了社会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双向影响作用,并且个体行为的习得大多是观察学习的结果。一方面,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避免采用体罚等专制的教育方式、杜绝家庭暴力,使孩子们的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应给孩子塑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性格塑造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阳光的个性,获得自信的气质。

3.3 社会视角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大多数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的。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信息,很容易对初中生早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媒体监管,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保护未成年人。另一方面,还要防范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初中生的负面影响。良好的道德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恶化也容易导致青少年性格缺陷和行为偏差。因此社会要尽量营造和谐的社会气氛,对初中生进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4 初中生视角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活动受自我调节这种内在因素的影响,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主体作用。对于实施校园欺凌的初中生而言,一方面应该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积极适应外部环境。比如: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痛苦,培养自身的移情能力,降低侵犯性;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初中生自身应该注意培养成熟个性。犯罪心理学家强调,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对别人进行侵犯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参考文献:

[1] 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徐欢,吴国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德育价值探索[J].人民论坛,2015(02):208-210.

[4] 张慧玲,石一晶.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中学女生校园暴力现象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2):22-24.

[5] 邱绪帅.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初中生德育中的应用[D].贵州师范大学,2017.

[6] 王琪鑫,徐沛.基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学校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27-28.

[7] 潘颖. 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D].广州大学,2018.

[8] 林董怡. 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8.

[9] 郝展飞.我国初中校园欺凌现状及预防教育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