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人生”教育观的中职港口专业学生培养研究

2019-10-21陈磊

成长 2019年12期

陈磊

摘 要:教育是门科学,也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从杨贤江的“全人生”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一直持续。杨贤江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非但不过时,还非常符合“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思想,也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本文从人生观、生活健康、学习教育三方面对杨贤江教育理念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杨贤江;全人生;港口专业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先生的“全人生”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的一种工具,受教育即为学得可以满足人生需要的方法的一种过程。”教育不是仅仅教些学生书上的内容就完事了,教育应该对学生整个人生负有责任,尤其是跨入成年时期的高中阶段。这里的人生体现各个方面,如人生观、学习、交友、道德、社交、身体健康等。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非但不过时,还非常符合“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思想,也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1 人生观教育

对于职高生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清醒的认识,才会把握正确方向。我曾教过一个有港口机械背景的教学班,这个班最大的特点是实习是在宁波舟山港,并且有很大的几率可以留在该单位工作。因为有身体素质和视力的要求,所以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好,但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成绩相对其他“五年一贯”或是“3+2”学制的班级要差不少。学习差的原因有很多,但当学生因为成绩差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时,用学习去不断刺激他们,教育的成效会差很多。但杨贤江认为教育事关学生的方方面面,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体现教导好学生。

我先用理想来引导学生。理想应当是可以实现且符合实际的,而不是空口白话,同时也是有实现时间的远近之分。我向学校申请该专业学生赴宁波舟山港梅山岛码头社会实践。当学生看到码头边一溜五十米高的桥吊,一个个身穿制服、头戴安全帽的操作人员非常专业地操作机器,他们的心思立马活络了起来,围着身边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和技术部总管问个不停,涉及工资、工作制度、住宿等问题。在报告厅,宁波港专员介绍公司情况时,他们更是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全然没有一些课上懒懒散散的感觉,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彩。也许他们中的有些没什么理想,但在当时,理想的种子已在他们心里种下。他们的理想也大都转变为:进港务局,过好生活。这就是他们最简单的诉求。

当学生有理想时,任何事情就来的那么顺利。为了锻炼他们追求理想的意志,我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军事体能课,更多的是对意志力的考验,跑步、拉杠、立位体前屈等简单的动作不仅仅讲究技巧,更多的是持续的时间和次数。意志是健全人格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单纯的兴趣或是激情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那么通过训练来强化他们的热情,使之成为本能,体能训练和思维训练一样必不可少。慢慢地,生病请假的人少了,上课趴着的人少了,课间讨论未来工作的次数多了,课上讨论专业知识的多了。学生规律地生活 自然地运动,精气神明显提升。

2 生活健康教育

纵观杨贤江对青少年生活方面的指导,也有从生活方式方法去合理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因此,我在上课环节以及中午读唱课时间,见缝插针地教导他们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会在上课时提醒他们趴着睡觉,容易眼压高,造成视力下降,或是长期斜躺在椅子上,容易造成腰椎问题等等,而这些都是会对他们的工作造成影响,这些学生马上端正姿势,甚至有些学生回家后坐一会儿,就站起来动一动,有的甚至放下手机去做健身。

生活要健康,更要有趣味。不少学生回家就拿着个手机看小说、玩游戏或是聊天,生活比较单调,精神也显得萎靡。我就在班里组建微社团,将有明显特长的学生列为社长,自行组队。渐渐地,放学后打羽毛球、打篮球的学生多了;中午弹吉他、打乒乓的学生多了,趴着睡觉的少了;周末相约去逛街、去图书馆看书的学生多了。他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有趣味。

3 学习教育

杨贤江关于学习态度的观点有:“要弄清求学与升学的关系;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的学习观;学以致用的实用观;自动的学习精神和习惯。”对于职高生而言,他们更希望接受将来工作用的到的实用知识,但这样未免偏颇,因为按照他们的人生经历尚不能确定什么知识有用。我曾跟学生强调,任何知识都有其存在价值,你可以花时间在自己很感兴趣的方面,但也不能完全放弃某一方面。如此一来,班里不少同学出乎意料地主动报名参加兴趣小组,有钳工、焊接、叉车、自动化仓储等等,而且因为兴趣很高,而且想在今后就业有一技之长,他们学的格外认真和投入,甚至投入周末的时间进行训练。也有部分学生学习更用功,以升学为目标。班里的氛围并没有因为各自学习目的不同而有隔阂,反而能各自理解并互相加油。

“全人生”教育是在學生的心中播种下种子,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中慢慢开花结果,潜移默化影响将来数十年的生活,孰重孰轻,一目了然。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反省自身以及自己经历的教育,而一届届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过去现在未来也是让我们对自己教育观的不断纠正和改进,他们的“人生”何尝不是我们教育“人生”的折射。让学生的“人生”更出彩,也许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