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文化常识打通课内外古文阅读

2019-10-21曾敏华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2期

曾敏华

摘 要:古文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文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古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载体”这个任务。在课内古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教学,并将之延伸运用到课外古文的阅读中,让古代文化运用在阅读中,深化学生对课外古文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文化常识 课内外 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借课内文化常识,扫除课外古文的阅读障碍,让古代文化在阅读中用起来

高中古文以传记为主,多以“忠、孝、仁、义、理、智、信、勇”为表现特点。不少学生对官职变化的词语非常陌生,例如“拜郎中”“除洗马”可误解为“拜见郎中”“除掉洗马”。对“陟”“出”“蠲”“致政”“兼”“行”等等就更加陌生了。所以,在古文的日常教学中,非常有必要给学生总结关于官职变化的文化常识,缓解学生对古文阅读的畏难情绪。我在《琵琶行》和《陈情表》《段太尉逸事状》这几篇课内古文里,强化并拓展了“官职变迁”这个文化常识。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在小序中有“予出官二年”的陈述,《陈情表》中,李密更是用了一连串的官职变化的语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过蒙拔擢……”而在《段太尉逸事状》中有“领行营节度使”等。[1]

从课内及课外,在这几篇课内古文的讲述中,我拓展了古代文化中表示官位变化的常见词语。

常见表官职变化的词语

1、表任命的:察、举、授、拜、除、封、征、召、辟

2、表提升的:拔、擢、升、迁、陟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在古代传记的课外阅读中,读懂“官职变化”对于读懂文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晋书.鲁芝传》 就出现了大量的与官职变化有关的词语,“举”“辟”“除”“拜”“行”“迁”“转”,课堂上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读起这篇古文来就得心应手了。而这一年的考试题也从中考查了这个文化常识。

有了官位变化的文化常识做背景,不难判断出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有了文化常识,学生不但能扫除课外古文的阅读障碍,而且能让古代文化在阅读中真正用起来。而学生读懂古文,获得了成就感,就有兴趣研究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读懂了古文传记,才能领略传主的精神品质,古文教学踏出了文化传承和理解的一步。

二、用课内文化常识,深化学生对课外古文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古代文化常识不少已不为现在所用,其实,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古文,继承传统文化精神。而在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巧妙地从课内走出课外去。

在《陈情表》中,李密自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是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百行孝为先,既说到“期功”便可拓展到“守孝”及相关的文化传统。

如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孝,称“丁忧”。“丁”是“遭遇”之意,“忧”为“父母去世”,故有“丁父忧”“丁母忧”之说。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守父母之孝,为报父母最为艰辛的三年养育,一般要守三年,着素服,吃素食,服满再行补职。。守孝完毕脱去孝服,称“服除”“服阙”。朝廷于大臣丧制未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称“夺情”。有了课内的这个文化知识的补充,再去读课外的相关古文,理解起来会深刻很多。

2017年全国高考一卷选文《宋书·谢弘微传》有选段如下:

(弘微)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这段是描述谢弘微极尽孝道的。学生如果没有“母忧”“ 服阕”“服除”这些文化常识,是很难理解文中陈述的内容的,更加不明白为什么只吃菜蔬、不啖鱼肉就是孝道的体现。

三、课内即课外,从“文化常识”切入,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考试更高分。

教学不得不面对考试的检测,近年古文的考查为“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和“翻译”几个类型。很多时候,从课内积累好文化常识,就是打通了课外古文的阅读,把文章理解了,应对其考试也就更有效。

例如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卷古文《明史.卢象升传》, 把“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 设为一道翻译题。

学生知道了时辰的文化常识,翻译时译出“从早晨到中午”不难。

其实关于“时辰”这个文化知识点,课内是多次提及的。

《孔雀东南飞》中有“鸡鸣外欲曙”“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等有关时间的说法。《兰亭集序》中开篇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赤壁赋》中开篇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里都涉及了干支纪年法的相关知识。课下注解中对于相关纪时方法有简短的介紹,但不全面,前后不能连贯为一体,学生看后还是迷迷糊糊。这时,教师有必要补充介绍相关知识,加以拓展延伸。[2]

“整体与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古文阅读也是如此,古文承载着古代文化,传承至今天,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作为教师,巧用文化常识打通课内外古文阅读,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古文成为“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载体,让“古代文化”走进今天的课堂,也要走出“古代”这个时间局限,为今天读懂古文所用,这样学生除了学会应试,还能从古文的学习中更多地尝试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曾育林.联系文本与教材,回归“理解”层级——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17.

[2]郭晓卓.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整合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