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端新闻中的国家态度构建研究

2019-10-21王丽君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5期

【摘要】:研究自建120万词的钓鱼岛争端新闻语料库(2012-2018),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中日美国家态度在争端新闻中的话语构建,并揭示隐藏在这种话语构建背后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

【关键词】:国家态度 争端新闻 话语构建 语料库语言学 批评性话语分析

一.引言

在当今后现代社会交际的新环境中,很多批评性话语分析学者通过研究语言来挖掘语言和社会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而国际争端新闻作为通过再现意识形态影响读者态度的语篇,更是很多學者的研究重点。钓鱼岛争端相关新闻就是各国媒体激烈竞技话语权的一次交锋,各国国家态度在新闻话语中被构建,且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本研究尝试通过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和批评性话语分析协同作用的研究路径,探讨中日美主流媒体对国家态度的构建,既可以在理论上证实两者协同运作的可操作性,也可以在话语分析实践中让读者更为了解新闻背后体现的国家立场、利益或意识形态。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协同使用的理论及路径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语料库语言学手段与批评性话语分析相结合,为新闻话语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路径(如Koller and Mautner【1】,Baker 【2】,钱毓芳【3】)。这两种方法协同使用的最大优点在于,语料库手段可以发现批评性话语分析完全没有发现的语言特征【4】。而且两者相结合,可以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有效力的研究路径:首先,通过语境研究确立研究主题;第二,建库及标注;第三,运用语料库手段从整体观察研究问题的特点,辨别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切入点,注重定量分析;第四,结合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近距离研究语料,进一步验证假设或解决研究问题;第五在批评性话语定性分析中发现新的语言特征,运用语料库手段来验证或阐释,循环往复。本研究就尝试实践这一研究路径,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Fairclough【5】话语三向度模式(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和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协同使用,分析中日美三国纸媒构建的不同国家态度。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路径

第一,语境研究。研究者发现钓鱼岛争端是中日美三国媒体都特别关注的事件之一。尤其是日本在2012年9月的“购岛”行为使中日钓鱼岛之争激化。而美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一直在介入此争端。各国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相关后续事件,其中中、日、美三国的新闻报道是世界人民了解此事件的重要渠道,影响着读者对争端的解读及态度。在此背景下,对中、日、美三国新闻进行梳理和解读可以帮助了解各国新闻语篇构建争端话语的不同方式,构建的不同国家态度以及其后的不同意识形态。

第二,建库。研究者通过LexisNexis UK数据库平台,以“钓鱼岛”的英文为关键词收集了从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国日报》(欧洲版)、《日本时报》、《纽约时报》三种报纸上的新闻共计1901篇,建立了约120万词的钓鱼岛争端新闻语料库(表1)。

第三,运用语料库手段发现突出的语言特征,确立研究问题,并结合Fairclough的话语三向度模式进行分析。

(二)研究问题

研究者运用wordsmith tools 7.0,对三个子库的新闻报道进行关键词和索引分析后发现,三种报纸中都出现了一种突出的语言特征,即大量“军事博弈”类词汇(如aggression, arrest, assault, control, fight, protest, scramble, violate, violent, defend, guard, war),体现了国家间军事冲突、防御、敌视等关系【6】。在分析这些关键词的搭配及索引行过程中,结合Fairclough三向度模式,具体从文本层面的及物性、情态动词,话语实践层面的互文性,以及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去探讨,以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三国新闻话语中“军事博弈”类词汇构建了怎样的国家态度?

2.国家态度形成的原因为何?

四、结论与分析

国家态度是指国家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7】。而三国纸媒构建的国家态度各不相同。

(一)《中国日报》中尊重历史、坚定理智、维护和平的国家态度

《中国日报》多次提及中国二战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正视这段历史,因此“aggression”一词常搭配“抗日斗争”(Chinese Peoples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表达了从以前到现在中国一直牢记历史、尊重历史、珍惜和平的态度。而“fight”的搭配词“反击”(fight back)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不是岛屿争端的始作俑者,而是汲取历史教训、及时防御、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日报》构建的国家态度是坚定理智的。一方面,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这种坚定性体现在“防御”(defend)这一高频词的搭配及索引行中,表达了中国对领土、领空、领海和一些附属岛屿主权的坚决维护。另一方面,理智的态度从文本层面的及物性分析可以看出。分析10篇2012年9月的新闻,发现就过程类型的使用来看,《中国日报》新闻中的物质过程占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总量的57.3%,物质过程强调具体动作,而报纸的动词多用“release,return,negotiate,settle,call for”,用词中性,显示出在矛盾激化时也理智的中国态度。

《中国日报》构建了希望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控制”(control)在新闻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其搭配词如“矛盾攀升、失去控制”(spiraling out of control)体现了争端局势非常紧张并且很有可能失控。与此同时,一些词组例如“紧张局势必须可控”(tension has to be kept under control),表明中国希望控制紧张局势、不激化,尽量维护世界局部地方和平与稳定的态度。

(二)《日本时报》中回避历史、轻视敌对、缺乏自信的国家态度

《日本时报》回避二战历史,这从“侵略”(aggression)一词的词频远低于

中国新闻可以发现。新闻回避历史和含糊侵略概念的行为,是希望读者不要从此词联想回忆到二战的侵略历史,更不希望读者将“侵略”一词和当前的争端矛盾联系在一起,以免处于国际舆论的劣势。

《日本时报》构建了政府轻视敌对的态度。从文本层面的情态附加语“just”一词的上下文语境发现,日本表明中国对敌武器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过是“纸上谈兵”(如But the carriers operational theater would be restricted to just the South China Sea if a real war broke out.)。这种话语构建,其目的是想给自身国民吃一颗定心丸,也向外界展现轻视中方的态度。

《日本时报》新闻表面上立场坚定,声称采取的各种军事行动都是自我防御的合理举动,是尊重自我领土完整的体现(defend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但其不自信的态度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愿率先采取军事行动造成武力冲突,这可以从文本层面情态动词“will”的使用上看出,例如“We will severely demand China…”表现日本政府注重口头威胁;第二,是积极将美国定义为自身盟友,其原因是日本国内民众对于和中国在钓鱼岛事件上的冲突持不同意见,所以需要借势美国来稳定民心。

(三)《纽约时报》中积极介入、区别对待、行为矛盾的国家态度

《纽约时报》中积极介入争端的国家态度可以从新闻的总量上看出来。虽然美国不是争端的直接参与方,但新闻数量和日本新闻相仿,且总词数超过了日媒。表面上看其介入的原因是出于“美国国际警察”的身份,维护和平;实际上新闻中有大量误导读者的言论,例如误导读者认为中国在用攻击性的策略扩大海上势力范围(China is using aggressive tactics to expand its maritime reach)。美国的介入是和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离不开的。

《纽约时报》体现了对中日区别对待的态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体现:第一,《纽约时报》转述日本政府发言时用“believes,said,report,announce”等言语过程词汇,这些中性词的使用希望展现日本政府公正、平和的一面;但提到中国时,常使用“警告日本,指责日本政府”(warned the Japan, criticize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等词组,话语充满挑拨,构建了暴躁的中国态度。第二,中日都有“抗议活动”(protest),但美国政府用中性的口吻描述日本的抗议活动,而将中国抗议活动和 “愤怒”(angry)、“暴力”(violent)等词搭配,夸大中国民众抗议示威的情绪和行为。

《纽约时报》体现了美国的矛盾态度。首先,从报道内容上看,争端激化伊始,美国强调介入钓鱼岛争端,其态度是不站队的,只希望维护地区和平;但后期新闻又强调因为《日美安保条约》,美国明显成为了日本的同盟国。其次,从行为上看,美国更是矛盾。一方面在新闻的转述方式中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想表现美国公正“中立”的态度,这因为美国作为消费大国,很多生活消费品从中国进口且和中国有很多利益关联;但另一方面又大肆报道中日两国国内的示威活动,用夸张的言词激起两国的敌对情绪,明显是“挑拨”且刺激日本的态度,这也是想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

五、结语

本研究将语料库语言学与批评性话语分析协同运作,发现新闻话语构建了不同的国家态度。总而言之,《中国日报》新闻话语构建的国家态度是尊重历史、坚定理智、维护和平的;《日本时报》构建的本国态度是回避历史、轻视敌对、缺乏自信的;《纽约时报》构建的美国态度是积极介入、区别对待、行为矛盾的。这些不同国家态度的呈现和国家立场、经济利益、意识形态都有很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Koller, V., Mautner, G.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In: Caroline Coffin, Ann Hewings, Kieran O Halloran(Eds.), Applying English Grammar: Corpus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C]. London: Arnold, 2004: 216-228.

【2】 Baker, Paul, McEnery, T.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Discourses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UN and Newspaper Texts [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005, 4(2):197–226.

【3】 钱毓芳. 语料库與批判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2(3):198-202.

【4】 Partington, A. The Linguistics of Political Argumentation: The Spin-doctor and the Wolf-pack at the White House [M]. London: Routledge, 2003.

【5】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Power [M]. London: Longman, 1989.

【6】 王丽君. 语料库驱动视角下钓鱼岛新闻中“冲突”类词汇的话语构建研究[J].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16 (4) :72-82.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1266.

作者简介:王丽君(1981-):籍贯安徽淮南,文学硕士,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话语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钓鱼岛争端中日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编号:14YJCZH14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