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初探

2019-10-21汪灿荣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自然和谐马克思

汪灿荣

【摘要】:在生态学中,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物种,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但伴随着人类改造周围环境能力的增强,二者之间的问题也日益尖锐。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使人类不得不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审时度势,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当时的生态现状进行了大量论述,在他的经典文本《资本论》中表达了其关于生态哲学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 自然 生态 和谐

一、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出发点

对象性活动,是主体通过工具作用于客观自然界的过程,生态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主体人在对象性活动的过程中价值取向不正确所导致的恶果。马克思批判以往的旧哲学家“对对象、现实、感性,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他们本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和主体能动性的角度去理解。在实践关系中,人与自然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人类社会的进化与发展也正是由于人与自然二者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变换所推动的,但是自然界并不能为人类提供现成的物质资料,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从中获取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源,这就说明了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关键,它创造着不同于思想客体的感性客体。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这种对象性关系的存在中,人是感性的自然的存在物,自然是人的对象性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内在于对象性活动之中。

(二)资本主义是造成人与自然异化的真正根源

我们知道,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便会导致生态问题,其实质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及生产方式即是导致这种异化的根源。马克思表示,人和自然关系异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自身的原因。当今社会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及各种生态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便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所导致的后果。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发展了不少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对生态危机的加重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自私本性,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应是全球性的问题,地球上每一个民族的共同责任,因此,他们在重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同时,用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的优势地位,将一些具有严重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来获取高额利润。殊不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危机向全世界蔓延的情势下,一旦发展中国家环境破坏状况严重,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便无一幸免。

(三)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对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破坏,因此,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他尖锐地指出,防止人类对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经济上的贫穷和精神上的贫瘠,从而实现的人的真正本质,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在自然解放的基础上,解放了人类自身,同时公平的享受自然与社会和谐之美,马克思提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才能和谐相处。

二、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拒斥现代性意识的侵蚀

马克思对于生态危机的诊断体现出的思维倾向,让我们重新对现代性文明进行反思,正是这个曾经带给人们无限丰富的物质财富的文明,在走向他的反面,同样携带着我们走向毁灭。而之前批判的资本主义只是现代性其中一个表现形式,其根源在于这种现代性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和支配。

从启蒙运动的到来,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的划分,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们开始了一种理性主义统治的时代,主张用理性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这种理性的高扬在人的心中扎下了跟,把人看成是机器,自然是机器的原料,它们把自然改造的面目全非,也丧失了价值和本真的状态,毁灭的人和自然的灵性,用孤立和短视的眼观来看待发展,而造成人和自然的破坏。由于现代性的内在逻辑本身就在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境遇,因此如何正确的对待现代性问题就至关重要。但是,现代性意识的操控带来的危害总是隐藏在财富和先进之后的,当人们沉醉于这种“文明”带来的种种虚幻世界时,让人丧失思考和反思的能力,我们只有先破除眼前现代性带来的虚构世界,才能找到真实的现实世界,那才是人们的此岸世界。

(二)有助于培养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时错误的价值取向所导致的,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自然界进行无节制索取的结果。换句话说,这种生态危机的形成是由于人类没有摆正自己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位置。长期以来,人类都把自然界看作是自己的奴仆,毫无节制的获取自然资源,又将一切生产和生活垃圾又直接投入到自然界中去,没有考虑到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没有认识到自然界也会有承载的极限。但是人比动物更为高级之处就在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当代社会要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先要从人类的观念入手,使全人类树立一种生态环保的意识。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不仅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且自然界还是人的对象性存在,人类要通过实践活动来确证自身的存在。因此,人们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倡导生态实践,自然界给予人文关怀,即开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退耕还林、减少私家车的数量、对生活和生产垃圾的分类处理等等,并且通过诸如此类的环保实践活动来推动生态环保理念的大力宣传,而使全民都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以此来促进人们尽快地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而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三)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哲学依据

近代以来,由于不断上演的科技革命促使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盲目的乐观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威慑力日益下降,人类只顾眼前利益,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并通常以 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忽略了这种增长有时是以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为代价的,也没有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承载能力,这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当人类开始意识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将对自身的生存和继续发展造成威胁之时,开始反思这种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寻解决方法。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恰好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提供了哲学依据。早在 1844 年的《手稿》中,马克思就在对劳动过程的论述中不断地强调劳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尖锐地指出人类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味追求经济利润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之下是无法正确认识人类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他说:“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完全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在上述的这段话中,他明确地阐述了人类作为土地的使用者而非占有者,必须善待土地,保证后代人最基本的生存基础,这充分地表达了他希望通过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而达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价值理念。因此,我们要继承马克思的这一伟大思想并以此作为指导,深刻认识到我国乃至全球深入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三、结论

当然,《资本论》中确实存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但在我们看来,这种思想并不必然导致环境危机,不能成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说:“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问题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态度,是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必须坚持的。

作者简介:汪燦荣(1993),女,汉,甘肃酒泉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猜你喜欢

自然和谐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