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2019-10-21王晓俊
王晓俊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社会公益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形成,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公益素养的现状分析,探索大学生公益素养提升的路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公益素养;培育
一、大学生公益素养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要强化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行合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1]如今参与公益已经成为社会一种普遍现象,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也成为高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对公益的关注,以及公益活动影响力地不断扩大,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公益,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志愿者协会等相关的公益社团组织。当然,公益活动的方式和动机,活动的连续性和活动的组织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大多数大学公益活动仍停留在“简单捐赠”活动中,受助人的实际利益不够显着。许多公益组织过分强调公益活动的媒体传播力,忽视了活动本身的影响和意义。活动盲目追随潮流,缺乏开拓性,很多活动开展的千篇一律,都是简单的义务支教、义务慰问等重复性的活动。在公益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知识为了公益而坐公益,缺少对公益活动效果的反思与总结。很多学生在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得不到成长,难以理解公益活动的真正价值和内涵。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的建设,没有将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缺乏开展组织具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公益、参与公益,对提升大学生公益素养还未形较为系统的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内涵价值
公益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对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公益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大学生公益素养,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可以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多一份责任和担当,能够更好地在公益活动中践行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公益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社会责任意识,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2]培养大学生公益素养,不仅能促进提高人们的组织水平,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路径
当代大学生在公益事业中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大学生公益队伍和各种志愿者日益成为公益事业的新生力量。因此,需要不断创造条件,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形成。
(一)加强公益理论课程教育,提高学生公益素养的认知能力。一方面需要参与实际活动来践行,另一方面更需要完善的有理论体系来指导。高校在开设相关的思政课程的同时,应该结合学科专业、素质教育等课程的特点,将公益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适当开设相关的素养教育课程。通过理论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了解公益的价值内涵;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对公益实践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公益宣传、公益实践的热情。
(二)创新校园公益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公益实践的积极性。首先,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将公益活动开展的有特色、有吸引力,注重活动的内涵,让公益活动真正深入人心,不能将开展活动成为一种形式,要真正发挥其影响力。可以将公益活动融入校园文化节,如开展公益海报设计等具有公益影响力的校园活动,不断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公益氛围,让人人参与公益成为一种时尚。其次,通过各类公益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公益的积极性,以点带面,让更多的人加入公益组织,践行公益力量。最后,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注重对参与公益学生的指导,打造优秀的校园公益文化品牌。
(三)强化校园公益机制建设,促进学生公益素养培育的规范化。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更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促进其有效、合理的实施,让公益教育能够落到实处,不是为了公益而公益。学校应该从上而下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保障体系,在组织管理机构、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方面做到整体规划,合理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确保公益活动的有效开展。健全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创新公益活动的载体,借助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义务志愿活动,积极建立实践志愿服务基地,做好帮扶对接,确保公益活动的长久、持续开展,为大学生公益活动搭建更多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公益精神和公益素养。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将大学生公益素养作为学分计入学生素质教育考核,通过制度化的建设,真正实现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提升。
(四)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多途径实现学生公益素养的提升。随着各种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极大地提高了宣传效率。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建官方公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通过平台发布各类公益信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公益、关注公益,提高对公益的认可度,调动参与公益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公益实践能力,提升公益素养。在做好公益线上平台推广的同时,应该积极实行线下活动的开展,不断扩大影响力,增加知名度。将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将践行公益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公益活动的价值,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公益素养。
(五)发挥正能量的引导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公益热情。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公益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良好的校风、师风学风对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提升具有很好地促进作用。老师的和同学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教育,对于学生身边典型的公益案例应该加强宣传,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益价值观。除了校园内的,社会上各种公益的榜样也是学习的重要案例,应该借助榜样的正能量,激发学生投身公益,践行公益事业的热情。
四、大学生公益素养培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形成是外部环境与大学生内心交互作用,并在教育的引导下逐渐内化为一种精神品质的过程。[3]大学生通过参与公益,能够不断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需要良好地学习、生活环境,需要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公益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还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出发,需要不断创新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借助大学生公益活动的载体,能够促进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提升,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路径。
五、结语
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提升是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要求,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公益的积极性,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益的价值,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公益素养的提升需要个人和学校、社会等共同发挥作用,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多维度的构建满足大学生公益素养提升的环境,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公益素养水平,培养新时代合格、健康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昕程.国内高校组織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9,09.
[2]许家琪.大学生公益素养培养实施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0.
[3]赵煜.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培育与管理——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D].浙江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