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融媒体时代的文艺副刊“融合力”

2019-10-21肖欣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湘江

肖欣

摘要: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补互融的大势之中,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文艺副刊,正在形成富有融媒体时代特色的“融合力”。本文以《湖南日报·湘江》文艺副刊三年的实践为例,探讨融媒体时代纸媒文艺副刊与新媒体融合对接,增强凝聚力,提升传播力,激发、释放“融合力”的新路径。

关键词:《湘江》;文艺副刊;融合力

文艺副刊是报纸的传统品牌,也是原创力强、文化品位高,凝聚社会共识、构建时代精神图景的独特内容产品。融媒体大潮之中,党报文艺副刊要善于抓住时代机遇,主动提质升级,激发、释放“融合力”,使其成为媒体传播平台上一道不可替代的风景。

做为主流的文艺舆论场,党报文艺副刊担当着重要的时代责任。有69年历史的湖南日报文艺副刊《湘江》,2015年开始主动迎接挑战,紧紧围绕党对文艺宣传工作的核心要求,三年来致力于传统文艺副刊的转型升级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纸上《湘江》与指尖《湘江》彼此联动,互为补充,增强了文艺副刊的凝聚力与传播力,打造了一个多形态、全媒介、有影响力的湖湘文艺联盟、创作高地与传播平台,为提升党报副刊的时代“融合力”提供了鲜活的改革案例。

一、巩固根本  筑牢融合力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文艺扶持政策。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对党报的文艺传播渠道与宣传工作手段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做为主流的文艺舆论场,重要的文艺作品发表与推介阵地,党报文艺副刊惟有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在融媒体背景下积极探索新的路径,搭建新的平台,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形成时代的融合力,才能为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文艺工作担负起应有的媒体责任。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创办于1949年8月15日,培养和推出了众多文艺名家大家,被称为“文艺湘军”的摇篮。2015年,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浪滔滔,纸媒遭遇寒冬袭击,湖南日报文艺副刊《湘江》,主动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其改革的方向,就是加速纸媒与移动端新媒体的融合,使其既是纸媒的,又是电子的、移动端的,彼此融合,创新发展,以建立最广泛的湖湘文化统一战线,提升文艺副刊的竞争力、凝聚力。

充分保障文艺副刊的版面容量,巩固文艺副刊的根本精神与价值导向,是形成融合力的第一基石。自21世纪初期以来,湖南日报《湘江》副刊一直经历着版面缩水、刊发不稳定等种种冲击,甚至一度被取消。2015年8月,为坚守《湘江》这块重要的湖南文艺宣传的高地,在其他党报纷纷压缩副刊版面的潮流中,湖南日报逆流而上,将《湘江》副刊扩充为每周四个版,抽调骨干编辑充实副刊力量,并固定在每周五出版,以《湘江周刊》的形势稳定出现。这项改革举措,在版面上保证了《湘江》副刊的基本体量和容量,使《湘江》从零散的副刊变为有完整结构与策划意识的稳定周刊,展示了更多湖湘文艺名家名作,成为许多文艺新人的文艺园地,在全省文艺界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二、文艺矩阵  打造融合平台

与新媒体主动融合,打造文艺副刊的新形态,文艺传播的新平台,则是湖南日报文艺副刊改革的关键一招。

2015年8月15日,湖南日报移动客户端“新湖南”上线,专门设立了文艺副刊版块《湘江频道》,设置了“十点读诗”、“微画展”等20多个富有网络特色、互动功能强的文艺栏目与专题。移动客户端篇幅容量大,可即时播报,加上视频和音频,可以立体呈现作品,点击量非常高。新湖南《湘江频道》与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以及微信公众号《湘江》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了湖南日报应对新的报业形态与竞争的一个文艺矩阵。

三年来,通过纸上《湘江》和指尖《湘江》组合的新平台,湖南日报文艺副刊进行了一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在不同平台上,充分发挥各自媒体的优势,内容相互分享,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点加工,用一系列新手段来满足文艺发展的要求。在许多重大的文艺活动和大事节点上,不同的平台联合互动,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好策划、好作品,好活动。

2015年10月到11月,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举行,新湖南《湘江》频道在开幕式的第一天就进行了长达七个小时的直播,同时推出了一个月的专题。《湘江周刊》《湘江》微信公众号同时都推出了艺术节的系列报道、重点报道,获得了组委会的高度称赞。2015年12月18日,湖南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在长沙举行,湖南省委制定印发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三个《湘江》迅速行动,精心策划,推出了《繁荣湖湘文艺、推进文化强省》的同题专辑、专题,既有移动客户端当天的会场直播,又有纸媒随后的深度解读,对推进会及实施意见做了立体、全面的宣传。

纸上的《湘江》与指尖的《湘江》,是各具特色与优势的文艺作品传播渠道,它们的组合拳,打造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平台,拓宽了文艺作品的传播领域,放大了传播效果,也延伸了传播链条。

三、圈层活力  放大融合能量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报纸传统副刊的作者与读者或大面积流失,或年龄相对偏高。湖南日报纸媒《湘江周刊》与新湖南客户端《湘江频道》的融合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快速传播,即时互动的功能,编者与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更亲密的积极交流与互动,带来了作者、读者队伍的结构创新与多重聚合,呈现出更富时代气息的圈层活力。

(一)传统文艺家“老树发新枝”

湖南省作协原主席、著名作家唐浩明和大多数传统作家一样,习惯了纸质文本,对新媒体了解不多。2015年8月新湖南客户端《湘江频道》上线之初,他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在《湘江频道》播发,上线不久阅读量就达到20万。唐浩明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新媒体的威力,颇为震撼。

湖南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女作家叶梦,也是湖南日报文艺副刊的老作者。2015年10月,新湖南《湘江频道》策划了由她主持的《百手联弹》大型文艺系列专栏。借助新媒体传播的强大互动功能,读者能参与和作者交流的即时“反弹”方式,拥有了一种无距离感的崭新阅读体验,专栏甚至在美国、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都有了固定的粉丝阅读群,创造了移动客户端文艺副刊栏目千万阅读量的奇迹。2017年5月,《百手联弹》由湖南人民出版社集结出版,新媒体文化产品又衍生为出版产品,也成为新媒体时代文艺作品多媒介传播的一个生动案例。

(二)聚合了一批年轻作者

新湖南移动客户端的《湘江频道》充分发挥移动客户端不断滚动播报、互动功能强的特色,使静态的纸上副刊“进化”成为更活跃、粘性更强的动态副刊,并以其时尚、新锐的风格吸引了一批年轻的文艺创作者,特别是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年轻网络作家。

让万千读者为之追捧的网络文学作家,是传统媒体容易忽略的一个文学群体。从2016年1月6日起,湖南日报推出“聚焦网络文学湘军”专栏,集中介绍了向娟、血红、流浪的军刀等20多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湘籍重点网络作家,他们也成为《湘江频道》的主力作者。

《湘江频道》还联合湖南省诗歌学会、省散文学会,将上千名诗歌散文作者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发稿渠道,搭建专题平台,开展有创意的互动活动与作品推介,充分呈现了新媒体精准、快速的个性化传播力量与优势。《湘江频道》也致力成为发现培养文艺湘军、发表传播湖湘文艺作品的人才库,数据库。2016年10月,新湖南《湘江频道》开辟《文库》《艺苑》两大新文艺子频道,对文艺湘军的作品进行整体展示和传播,并汇聚相关数据,对湖南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价值进行深度开掘,使创作者的成果得到更有效的推广和开发。至2018年6月,两大子频道的总点击量达到2660多万。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抓住时代机遇,主动改革,拥抱新媒体,形成了凝聚力强、影响力大的“融合力”,已经初步成为一个多形态、全媒介、有影响力的湖湘文艺联盟、创作高地与传播平台,为新时代背景下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推介创造了良好条件,是应运而生、正当其时的文艺副刊新形态、文艺传播新平台,充分体现了党报的媒体责任感与文化担当意识,为建设能量强、影响大、价值高的互联网时代党报文艺舆论场,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佚名.守得云开待“月”明——新媒体时代文艺副刊的坚守与突围[J].新闻传播,2018(15):30-31.

[2]谢暄,蒋晓,何雨莲,等.“融”时代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7,29(3):218-221.

猜你喜欢

湘江
断想
大地繁花(外一首)
追随那缕光
湘江魂
湘江,怎么看你都不够
湘江渡
《血战湘江》观感
美丽岳麓,我的家
血战湘江
湘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