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导”
2019-10-21董光辉
董光辉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种新的方式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的“导”是前提,是引领;“导”是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导学和“导演”,以导学案为引领,辅以教师的点拨,同时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同学”角色,这样才能让学生高效学习。
一、导学案中的“导”
导学案是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学步车。对于预习,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预习导学案的编制。而制订导学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预习问题的设置,设置预习问题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体现了结合校情、学情对教材的再加工,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将学案与练案融为一体。导学案要做到“四化”、“四有”。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四有:有内容(有生活素材、有问题、有为什么)、有方法(学法指导)、有收获(学会什么、知道什么)、有困惑(问题、还想知道的、没理解的)。导学案做到问题前置、学习前置,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导学案,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导学案学生必须完成,教师必须批改,全面了解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展示课才能有的放矢。这样以学案为载体,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高效自学。
二、展示目标中教师的“导”
课前两分钟作为学习的引入,要用最短的时间让全体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了解自学的要求。要提出明确具体要求: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及自学效果检查等,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同时,教师的语言要有激烈性,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迅速进入专注、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
三、学生自学中的“导”
所谓学生自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紧张、定时自学。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自学指导。(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锁定疑难,以便精讲点拨。(3)当堂检测。数学课中的讲练结合中的练要做到考试化,定时、定量、当堂完成,并及时批阅、反馈、矫正。只有这样严格的训练把练习考试化,学生才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精讲点拨中的“导”
精讲点拨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的学生教没有学会的学生,采取“兵教兵”、“兵强兵”,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明确讲的内容、要求和方式:(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學中、展示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落实“三讲三不讲”,即:“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仍然不会的不讲。(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预防可能出现的毛病。(3)教的方式。让已经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5分钟,务必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五、以训练为主线中的“导”
1.做好堂清检测。所谓“堂清检测”,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通过训练形成能力。时间不得少于15分种。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
当堂作业在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学生抄袭,教师不予指导,以确保作业效果的真实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堂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学习的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地学习的能力。
2.课中的训练。在课堂上要贯穿训练的主线,只有结合知识点,及时有针对性的训练,才更好提高效率。题目以基础题目为主,反馈要起点低、台阶要密、勤反馈。要利用好课本现有的题目及相关资料题目,对完成的题目一定进行检查落实,不能流于形式。
3.训练案的设计。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做到有层次,供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选择,对中等生和后进生应紧扣课本,对优秀生可适当增加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题。及时批改作业,要求批改不过夜,讲评不过节,避免错过学生及时纠误的时机。基础题要求全班学生都做,学生对其他有兴趣题也可以做,这样保证好、差学生都有收获。应包含以下三部分:基础过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检测,所有学生必须完成,以确保毕业);能力提升(冲本科,重点班学生完成);拓展提高(培优用,重点班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六、教学过程中学法的“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渗透,如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采取合作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竞争的意识;引导学生做准备错题集和典型题集的习惯,及时将薄弱的知识点和典型的知识(题型)进行归纳总结,查缺补漏,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观察、阅读、思考、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只有平时教学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才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
总之,教学中“导”是前提、是引领,导得好才能学得好,学得好必能用得好,用得好就能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只有在教学工作加强“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学习力,才能真正的实现“教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