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S模式的美术生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2019-10-21吴景峰
吴景峰
【摘要】 以Keller教授提出的ARCS 模型为依据,将“注意(Attention)、切身(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满足(Satisfaction)”划分为激发学习动机的四个主要模块,简称为ARCS.鉴于美术生对高中数学学习动机存有低落现象,本文乃从Keller的ARCS动机理论模型出发,构建教学模式,探讨美术生高中数学教学在动机激发上可采用的策略并提供建言,以为教学之参考,从而达到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美术生 高中数学 ARCS模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5-249-01
美术生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他们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因此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美术的学习上,但另一方面,他们普遍不重视数学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数学与美术无关。因此,数学是大部分美术生的弱项。面对数学学习不振的美术生,教师如何运用动机原理、拟定教学策略、成功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振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是一件刻不容缓之事。因此,本文以美术生的学情为出发点,采用ARCS动机设计模型,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为例,通过四个环节的设计,即“注意、切身性、自信、满意”,探讨该模型在数学教学中的策略模式。
一、ARCS动机设计模型概述
1987年,来自于美国UFL的John M Keller教授,提出了ARCS模型。他认为,要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必须做好这四个主要模块:即兴趣(Interest)、切身性(Relevance)、期望(Expectancy)和满意(Satisfaction)。后来的学者,用“兴趣”换为同义词“注意”(Attention),用“期望”换为同义词“自信”(Confidence),于是,以“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这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字母来命名,便得到今天所说的ARCS模型。
二、ARCS动机策略模式构建
ARCS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动机和情感刺激;二是可以与其他教学理论或设计步骤相结合;三是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也注重学习兴趣。ARCS模型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激发学习兴趣的激励策略,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1. A策略——注意(Attention)
注意,指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特定的对象上。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唤起美术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才可能进行更有效地后续学习过程。这就要求了教学过程必须要有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2. R策略——切身性(Relevance)
切身性,是指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个人需求(或目标)有关的看法。当然,在激发好奇心之后,学生们渴望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学习這个,这时候就要求把教学内容与美术生生活中的美联系在一起。
3. C策略——自信(Confidence)
自信,即反映了美术生对成功完成一项数学活动的能力的信任程度,通俗来说,即学生对自己的肯定与信心。为了使学生产生并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就要激发他们的信心。否则,即使注意力被吸引并产生知识相关性,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自信和自我效能,他们也无法成功地完成认知活动。因此,在符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让学生能跳一跳,就摘到苹果,并延续学习。
4. S策略——满意(Satisfaction)
满意,指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与自己的期望相符,这样,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学习动机就会被大大激发,这是一种积极的反馈,并与前三个策略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它是使学习动机能持之以恒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好活动,引导学生,得到积极的反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强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三、教学实例及反思
1. 教学实例
本文的课例为人教版必修二第2章中的《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按照ARCS模型的教学思想,可构建如下教学模式:首先,引发学习注意。基于ARCS学习模型思想,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注意和兴趣是第一步,为此我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则微课视频,内容为美术生素描作画一个直棱柱的石膏体,视频中,美术生采用自己熟练的笔法,先画好底面,再把各个侧面画出来,石膏体很迅速地完成了,视频引发了美术生的兴趣,在视频的最后提出问题“如何保证这个石膏体与桌面是垂直的呢?”。然后,感受相关性。为学生演示各种的石膏体实物,摆放在讲台上,由于这些石膏体都是美术生日常司空见惯的,因此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相关性的认知,并把石膏体抽象出对应的几何体。再次,体验自信。将授课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问题进行探究,把问题抽象成几何的证明题,每个小组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1:2:3 的比例,进行组内探究,人人有事做,各层次学生充分发挥在小组探究中的能动性,体验学习带来的自信感。最后,获得满意。当各小组完成证明后,我进行现场评比,对完成证明最快的三个小组提出表扬,对证明存在缺陷的小组也给予肯定和勉励,如此一来各小组都能获得亲身参与实践学习的满意感,加深数学学习的兴趣。
2. 教学反思
本文以ARCS学习模型为基础,提供了针对美术生的教学策略,并构建了一个能够充分考虑美术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从情感角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体验自信的角度获得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从获得满足的角度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为提高美术生高中数学的学习动力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模式。
课题编号:GDXKT11482
课题名称: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赖翠.基于ARCS 模型的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2]周烨东.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美术生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3]刘月. 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D].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刘珊. 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5]韩立凤 刘翠 庄启亚. 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 江苏师范大学, 2017.
[6]崔美玉. 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7]王春丽. 高职五年制学生厌学现象分析及解决途径[D].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8]侯艳艳. 基于ARCS理论探究翻转课堂教学设计[D]. 职业,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