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诗一情怀浅析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蕴含的不同情怀

2019-10-21张娟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6期
关键词:联系情怀语文课堂

张娟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共有四篇现代诗歌,每首诗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怀。既有树立远大理想的豪情壮志,又有理想幻灭之后的积极面对;既有敢于担当的阳刚之气,又有逐梦寻美的生活情趣;既有为国为民的大情怀,又有知恩图报的好品质。

关键词:诗歌;联系;情怀;语文课堂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共有四篇现代诗歌。一首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一首戴望舒的《雨巷》,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还有一首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沁园春·长沙》,情感主要是壮志豪情;《雨巷》,情感主要是朦胧的柔情;《再别康桥》,情感主要是离别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情感主要是亲情。

在教前几届学生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只是编者有意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流派,而选取的一些名家名篇。而今几届学生教下来,始悟编者之良苦用心。这几首诗歌,表面看似毫无关系,实则内容紧密相连,一个单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花一世界,一诗一情怀。让学生们既有树立远大理想的豪情壮志,又要做到理想幻灭之后的积极面对;让学生既有敢于担当的阳刚之气,又有逐梦寻美的生活情趣;让学生既有为国为民的大情怀,又有知恩图报的好品质。每首诗都蕴含着一种或几种情怀,让学生如沐春风。

一、豪情壮志篇《沁园春·长沙》

这首诗围绕的一个核心话题就是,青年人应该怎样立志以及立怎样的志,放在学生刚开始进入高中时代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

进入高中时代,我们的学生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已步入较为懂事的成熟的青年时代。而青年时代的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树立远大的志向。此时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显得尤为必要。

“少年心事当拿云。”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结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

在这个孩子们普遍缺少精神之钙的时代里,这首诗无疑是在给我们这些幸福的孩子在补充钙质,教给学生的是在青年时代树立远大的志向,担负起国家民族危亡的重任,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理想不渝篇

第二首诗是戴望舒的《雨巷》表面看似是一首爱情诗,实则是一首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的政治抒情诗。在忧郁哀怨的外表之下,隐藏着诗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对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回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这就告诉学生,尽管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但是在追求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沟沟坎坎,也会迷茫徘徊。那此时就需要我们不放弃,不抛弃。理想的火苗一旦点燃,就不能去让它熄灭。戴望舒的这首政治抒情诗,写出了当时年轻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更启迪我们的莘莘学子。在树立远大的理想之后,执着坚守,矢志不渝。

三、美育熏陶篇

第三首诗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面是看写出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热爱。实则写出了诗人徐志摩对爱、美、理想的不懈追求。康桥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其实就是徐志摩的理想。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对理想的守护。在离别的时候。他生怕打扰了,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悄悄的欣赏默默的作别。诗人对康桥爱的深沉,爱的纯真,爱得飘逸,爱的洒脱。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是他的精神家园。从《再别康桥》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美的执着,对爱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守护。这首诗没有为国为民的大情怀,却用清新的图画般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秀丽的康桥风光,让人不自觉地愿意徜徉其中。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和爱的启迪。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以及生活的情趣。

四、女性颂歌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也是诗人呈现自己保姆的一首颂歌,所写的都是诗人的真实经历和真切感受。而这首诗发表时,诗人还坐在监狱的铁窗之下,那目光仍在注视着故乡的那片土地。这首诗的成功,这首诗在诗坛产生的巨大影响,诗人似乎并没有太去注意,诗人还沉浸在对“大堰河”——自己的养母的怀念之中,还沉浸在对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之中……

大堰河给诗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在诗人对社会、人生、诗的种种思考之中,她突出地显现出来。出于对社会的责任,使诗人不能不写她;出于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使诗人不能不写她;一种神圣的情感,使诗人不能不写她。诗人忠于时代,忠于历史,因而不能不写她。

第一单元的每首诗其实都是在传递一种人文情怀。教会刚刚迈入高中的孩子们。怎样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怎样处理在理想过程中的迷茫与彷徨?怎样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对自己养育。对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以及劳动人民发又怎样的感情?每首诗传达一种情感。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潜移默化的。他不是人生道理的强加,用一堆大道理去浇灌孩子。而是让学生在品读欣赏诗歌的时候。去品味涵咏。诗歌所蕴含的生存的含义编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语文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怎样去读书。怎样去品读鉴赏诗歌所蕴含的内涵,更应该引领孩子们读书的过程中,了解美的真谛。高中语文学习三维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去发掘教材,发掘教材之间的联系,体会编者的用意。

语文课堂是我们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但我们可以通过每一课的学习,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追悼徐志摩》)胡适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

猜你喜欢

联系情怀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