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立德,美德至上

2019-10-21殷路璐

青年生活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德美育道德

殷路璐

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一个词儿,最近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美育”!说到美育,又必然联系了到最近两个网络上非常时髦的词汇:“社会”和“社会人”!在今天,“社会人”这个词语几乎等同于80、90、年代的“义气风发”、“闯荡江湖的古惑仔”,等同于00年代穿着奇异服饰,顶着刺猬头的“非主流”“杀马特”......与以往不同,这个年代的“社会人”们与古惑仔和非主流杀马特相比,除了标配的豆豆鞋、紧身裤、小马甲、花臂紋身之外,在“审美情趣”与“艺术造诣”上也多了几分“追求”:膜拜一种俗不可耐、低俗做作的新型“音乐”叫做喊麦,创作了一种牛鬼蛇神、群魔乱舞的新型舞蹈称为“社会摇”。“社会人”这个群体分布之广,小到还戴着红领巾的,大到啤酒肚压身的。可怕的是,缺乏引导的青少年们被这种丑态的“审美”所吸引,变得越来越“社会”。他们整日不思学习,躲在视频软件后面,通过卖弄拙略演技、歌喉、舞姿、故做违背人性常理、扭曲三观的事来吸引人们的目光,以便有朝一日能成为众星捧月的“网红”。在“他们”之中,主力军仍然是我国的中小学学生们。同样是社会热点,在9月6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娘炮”之风当休矣!》的评论员文章,该文章痛批了当今操着娘娘腔,涂着精致妆容,搔首弄姿的“女性化男子”小鲜肉们。一股阴柔之风彻底引爆也激怒了整个中国。他们的存在,不但没有“埋没”在人群里,反而使他们成为了本该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青少年们趋之若鹜,争相追捧和模仿的对象。这些社会热点的背后,这样一次又一次病态的社会审美扭曲,这样美丑颠倒的社会,究竟是怎么了?

教育,常常要求我们培养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而美德美德,不知道美,何处谈德?从高尔基的“美是未来的伦理学”,到别林斯基的“美与道德是两姐妹”、再到卢梭的“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的这些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美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审不清美丑,辨不清对错,分不清是非,看不清黑白的人,如何抵御蔑伦悖理,败德辱行,灭德立违的陋性?又如何能够拥有爱人爱德、抱瑜握瑾、高风亮节的美德?

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次的讲话,再次把学校美育提到了它应有的教育高度,同时,对于现如今由病态审美所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这一席话无疑不是一剂急需的良药。随着改革开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步,在物质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社会的道德水平却异样地走起了下坡路。关于中国的道德问题,杨振宁先生曾经谈到过:“中国人最讲究思想品德,却是世界上最缺德的民族。在北美生活20年,未见过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上过一堂品德课,整个社会也没人提所谓的德育。可在大多数人遵守社会最基本的道德,社会秩序井然,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无疑是对多年来“形式义”主德育的拷问,在过去的学校德育中,培育学生道德,我们总是奉行着一套“晓之以理”的教育体系,德育的侧重点往往都是通过教师讲道理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上,以及通过各个学科的“中心主旨”来进行道德渗透。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生硬的德育痕迹过于明显、刻意。他们不能感同身受,不能直击灵魂,更不能做到身体力行。死板的德育效果是什么?是在学生心里,一提起道德,就只剩下响亮的口号,和悬挂在墙上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而并非是“老人摔跤要去扶”“共享单车要爱护”这样的行为。形式死板的德育让“道德”仅仅停留于人的表面,滞于口号。造成了德与行的脱节,导致了多数人成为满口讲着大道理,却连基本的社会道德都不能遵守的“伪君子”!

因此,德育只知讲道理,约束行为,不通过美育来陶冶情感是不完整的,片面,空洞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德育不仅仅需要“晓之以理”和行为规范,更需要“动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来辅助他们内化成真正深刻,且与行为一致的道德修养!德育不应该也不可以只是单纯抽象的“教条主义”,道德教育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更要懂得以形象具体的“情”来化人。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欣赏一副画作,聆听一首乐曲,观赏一段舞蹈,凝思一座雕像的作用并非是简单的鉴赏活动,而是一次次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这样的交流沟通不同于道德讲解和灌输,它是主动自发的,更是形象的、深刻的。美育的过程,是使学生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还能产生共情。让他们在感受到世间美好情感的同时,激发出内心的“同情”。美育的目的,更是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只有当德育过程融入了情感审美时,德育效果才能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深入学生们的认知与行为。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文明并不仅仅只是硬性的规章制度约束的结果,也更是情感润化的结果。因为有了怀揣爱国之情的戴叔伦,才涌现了“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碧血丹心;因为有了秉持守信之情的关汉卿,才形成了“去食去兵,不可去信。”的抱诚守真;因为有了心有博爱之情的杜甫,才孕育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1]社会道德的进步同样要靠对美的追求才能稳步上升。只有当学生们不再盲目的以虚假的“网红脸”,“小鲜肉”为美时,才能切实理解到真诚的可贵,不再媚俗的以浮夸的“名牌手表”,“限量球鞋”为美时,才能真正理解到淳朴的价值。也只有将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深刻的内化为真正的道德与美的行为。或许从一开始,“育德”二字就并不完美,我们育什么德?无疑是以健康审美为准则的美德!

参考文献:

[1]陈光宇.柏拉图与孟子美论之比较.南京:《南京社会科学》,1999(10):74

猜你喜欢

美德美育道德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人善即是善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美育教师
节约用水是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