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留置途径的比较研究
2019-10-21马振英李玉粉
马振英 李玉粉
摘要:目的:分析两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留置途径的优缺点,以期找出更好的新生儿静脉留置途径。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 7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9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进行静脉留置,观察组采用头皮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7.50%,对照组为72.92%;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平均(5.11±0.89)天,对照组平均(2.67±0.6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较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外周静脉
静脉留置针,又称称套管针,目前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常用产品,由于静脉留置确实具有诸多优点,如外套管置入静脉后遇热变软,在长期留置于静脉内的情况下不会刺破血管,且留置时间最长可达7天之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心理及生理上的痛苦,其操作方法简单、方便,对于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极为有帮助。虽然静脉留置针具有以上诸多的有点,但临床实践显示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留置针会出现套脱落、外套管阻塞、静脉炎、浸润等现象[1,2]。基于以上所提及问题,本研究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 8 月~2018年 7 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 9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日龄2~26 d,平均(7.25±2.22)d;Apgar评分2~8分;其中男婴56例,女婴40例。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日龄、Apgar评分、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操作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的穿刺方法为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具体方法与成人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法相同。观察组采用头皮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具体方法介绍如下。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应消毒双手,将患儿放于便于穿刺的位置,然后根据患儿头皮静脉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选择好血管后剃净血管周围毛发,面积8×5cm。按无菌操作去除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生理盐水,再取一个无菌输液器头皮针,将注射器的乳头与头皮针相连。按无菌操作取出静脉留置针,先将外套管与针芯旋转一下,防止外套管与针芯粘连在一起导致外套管送入困难,取肝素帽与留置针链接,并将头皮针与肝素帽连接,排除管道内气体后备用。按常规消毒皮肤,采用2%的碘伏进行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消毒范围为8cm*10cm,消毒两次后待干。进针前再次排气,右手拇指与食指持针翼,针尖斜面向上,以15-20°角缓慢进针,当见到回血后放平,沿着血管走行方向再进针0.2cm后停止,此时拔出针芯0.5-1.0cm,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内,最后将全部针芯拔出。然后,用3 M透明敷贴固定针眼及针头,注意覆盖时应从中心向边缘压平,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敷贴内滞留空气而造成细菌感染进而引起静脉炎。最后,用胶布固定三叉接口,并在胶布上注明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1.3操作指标
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7.0 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3.讨论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远高于对照组,可见采用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采用外周静脉进行穿刺,这是因为新生儿外周静脉较细,位置较深,不能清楚地看到货感觉到静脉的位置,进而造成一次穿刺成功率较低。而头皮静脉比较表浅,血管走行能清楚地看到,有利于护理人员在可视的状态下进行穿刺。另外,观察组静脉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观察组通过选择合适的静脉及有效的封管方法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大大延长,由此大大减少了穿刺次数,缓解了因为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也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及患儿家庭的医疗成本。而外周血管留置时间相对较短,这是因为患儿肢体活动频繁,导致外套管折叠,最终导致留置时间缩短。
参考文献:
[1]吴玉梅.优化改进式护理干预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4):107-109.
[2]嵇文丽.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及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8,24(35):101-102.
作者简介:马振英,1968.7,主管护师,大专,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安驾庄镇卫生院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