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9-10-21郭周威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43例)和B组(43例),A组采取急诊静脉溶栓治疗,B组采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但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A组和B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类淀粉蛋白A(SAA)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B组患者hs-CRP、IL-6和SAA等明显低于A组(P<0.05);随访12个月发现,B组心力衰竭、心绞痛和心肌再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良好,不仅能改善患者炎性反应,同时还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临床疗效
心肌梗死是国内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急危重症,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多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较高[1]。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及时有效的疏通梗死血管是急性梗死治疗的关键,有助于挽救濒死心肌,促进缺血心肌再灌注,从而减少患者死亡率[2]。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能有效开放狭窄血管,促进血流恢复,改善预后生存质量。本研究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43例)和B组(43例)。A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43~71)岁,平均年龄为(57.2±4.2)岁,前壁心肌梗死16例、下后壁心肌梗死17例、高侧壁和正后壁心理梗死10例;B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40~73)岁,平均年龄为(57.0±4.4)岁,前壁心肌梗死14例、下后壁心肌梗死14例、高侧壁和正后壁心理梗死15例。不同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A组采取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瑞替普酶180mg溶解于10ml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推注,推注时间为(2~8)min,30min后再推注一次;口服氯吡格雷片,每次75mg,每天1次。B组采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首先嚼服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和(300~600)mg氯吡格雷片,常规予以肝素,行冠状动脉造影探查病灶,使用合适球囊扩张病变血管,随后实施支架植入术。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①显效指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或症状均基本消失,未见血管狭窄;②好转指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或症状均明显改善,残留病变血管狭窄程度<20%;③无效指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或症状均未见改善或较前加重,残留病变血管狭窄程度≥20%;有效率为显效率和好转率之和,比较不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炎性因子:测定并比较不同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IL-6和SAA。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并记录和比较不同组心力衰竭、心绞痛和心肌再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组间比较使用t或χ2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但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1。
2.2 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A组和B组患者hs-CRP、IL-6和SAA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B组患者hs-CRP、IL-6和SAA等明显低于A组(P<0.05),详见表2。
2.3 患者随访12个月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随访12个月发现,B组心力衰竭、心绞痛和心肌再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少于A组(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近几年来,国内心肌梗死发病率呈現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并趋于低龄化。目前静脉溶栓、冠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常见方法。虽然静脉溶栓治疗操作简单,然而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低、再梗死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恢复时间较长,加上药物溶栓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临床治疗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其具有微创、临床疗效和预后恢复佳等特点,减少了溶栓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降低了血管残留狭窄率。李冰等[3]研究报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梗死患者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B组)和静脉溶栓(A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但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12个月发现,B组心力衰竭、心绞痛和心肌再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P<0.05);这提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目前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多数临床学者普遍认为炎性反应与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炎性反应。hs-CRP和SAA均属于急性时项蛋白,能有效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灶炎性程度。IL-6是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能促使肝脏产生纤维蛋白,诱导中性粒细胞生成氧自由基,进一步加重血栓形成和心肌细胞损伤。有研究报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hs-CRP、IL-6和SAA等水平显著增加,与急性心肌梗死病变程度具有密切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A组和B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类淀粉蛋白A(SAA)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B组患者hs-CRP、IL-6和SAA等明显低于A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郭瑞瑞等[4]研究相类似。
综上所述,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良好,不仅能改善患者炎性反应,同时还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赵文奇,蒋海霞.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及远期安全性对比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8,18(11):1957-1958.
[2] 弓涯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47(19):2330-2332.
[3] 李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5(25):45-46.
[4] 郭瑞瑞,陈俊民,王季.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康复训练的效果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8,36(9):1108-1110,1124.
作者简介:郭周威,男,1982-08 硕士 山西闻喜 汉 主治医师 单位:运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