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性别平等在中国教育史中的发展

2019-10-21闵丹琪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性别平等教育史教育公平

摘  要:从封建社会到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思想文化,法律政策,教育教学本身等因素都推动了中国教育中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男女应当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也被社会所认同。然而当今的中国教育依然存在着女性入学率相对较低,重男轻女思想无法根除,教学内容存在对性别的刻板印象等问题。为此,应当深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女性入学权利,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风气和校风家风。

关键词:女性教育  性别平等  教育公平  教育史  受教育权

夸美纽斯曾在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中说:“所有男女儿童都应该上学,教育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必要的。”而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也同样提出了女子应该和男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的观点。教育中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及如何减轻教育中的性别歧视,一直是古今中外探讨的焦点问题。纵观千年,教育公平发展史作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在教育振兴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中国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教育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现代中国女性因此拥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中国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不仅与每个中国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是建立良性教育氛围的保障,是创建公平公正、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基石。

一、性别平等在中国教育史中各阶段的发展

(一)封建社会的中国教育

尽管中国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中国女性的教育在近三千年来却几乎从未存在过。这与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男权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汉朝儒家推崇“三从四德”,宋朝儒家则推崇女性贞节,这些思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社会对于女性及其受教育权的定位。除此之外,男权制度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决定了女性在家庭中扮演了做家务、照顾丈夫和抚养孩子的角色——“一个完美的妻子永远不会像男人一样去学校学习”。

到了晚清时期,虽然西方世界自由、平等的思想已经传入中国封建社会,但“女子应该遵守妇道”“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思想却依然扎根于人们的心中。缠足习俗在清朝社会的流行便是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刻体现。这种习俗不仅满足了男性畸形的审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活动范围,使她们无法上学。

(二)教育性别平等的转折点

1900年后,中国女性的受教育权利逐渐提高,几个沿海城市开办了一系列私立女子学校。中国政府也在1907年正式支持女性上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女性第一次被允许和男性上同一所初等小学,男女同校教育首次在公立学校推行。虽然男女同校的举措并不意味着男女教育上的平等,却成为性别平等发展在中国教育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三)新时代新思想

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继爆发,使社会中涌现出一些新青年。他们传播民主和自由主义的新思想,挑战中国旧伦理,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女子学校。1919年,一些国立大学首次招收女性,当时此前不招收女性的北京大学首次录取了9名女子。之后民国政府又颁布了“壬戌学制”彻底消除了性别界限,使小学男女同校成为普遍现象。这些学校为中国女性接触西方先进思想提供了平台,也为各个领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时代女性,如宋庆龄、林徽因和张爱玲等。然而,这个时代,男女青年受教育的目的和程度是不同,女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好妻子”。对于女性来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他们能够照料丈夫,增进家庭幸福。除此之外,很明显,能享受到教育权利的女性大多来自思想开放或显赫的家庭,而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女生仍然缺少上学的机会。虽然全国女性受教育水平相比之前有所提高,但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仍然很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性别公平的发展,然而这样的公平是具有局限性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女性教育的新篇章。“女人能顶半边天”“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等毛泽东语录不仅肯定了中国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鼓励更多中国女性为自己争取包括教育权在内的诸多权利,改变自己长此以往受压迫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女性受教育的权利更加重视,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和法律。如“女性不能因性别而拒绝接受教育”这条规定在《中国女性发展纲要(2001—2010)》被明确提出。2000年,99.07%的女性都接受了初等教育。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在推动中国男女平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性别平等基本国策实施情况》和《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手册》相继编撰完成。此外,中国女性受教育权的问题不仅受到政府政策的关注,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女孩的教育,鼓励其女儿参加各种兴趣班,如钢琴班、绘画班、舞蹈班等,与男生共同竞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只要他们的家庭经济实力允许,都会支持孩子的教育。女学生也同样拥有出国深造的机会,甚至在近几年女留学生人数远超男学生。

二、当今中国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然而,中國实现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统计学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在:

其一,全国女性入学率依然小于男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6岁及以上未上过学的女性占全国6岁及以上女性的约7.85%,而6岁及以上男性未入学率仅有3.03%。虽然全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平等入学,但是由于政策落实、社会偏见、家庭等各种原因,女性在平等享有教育权利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其二,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一些农村和贫困偏远地区尤为严重。这不仅与其教学水平相对低下,教学资源相对落后有关,也与部分家庭仍秉持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关,不愿意将资金和时间投入到女孩的教育上。教学资源的有限和家庭的不重视导致农村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既少于农村的男性,也少于城市的女性。

其三,中国高等教育存在学科上性别比例不均衡的现象。一些专业,如力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学等,女生远远少于男生,而语言文学,外国语,历史等学科则受到女生的青睐。专业上的性别分布不平衡阻碍了女性平等地接受教育及参与社会发展。

其四,在教学内容和教师育人等方面,仍然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对于教学内容来说,一些教材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性别平等的看法,更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原则。比如,中小学教科书插画多将警察、医生、宇航员以男性的形象展现,而将教师、护士以女性的形象展现。而教师育人方面,一些教师仍怀着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无法做到以身作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有色眼镜伤害了学生的心灵,阻碍了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平等意识。

三、推动中国教育中性别平等发展的建议

纵观性别平等在中国教育历史中的发展,国家支持力度,社会整体氛围(对女性的态度,对女性身份定位),家庭氛围(重男轻女思想)和教育教学本身等因素都影响了其发展。因此针对不同的方面提出解决措施如下:

(一)保障女性义务教育,重视女性高等教育

政府和教育部门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出台鼓励女性入学的优惠政策,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切实保障女性的受教育权利。虽然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但是其有利于提高女性入学率,营造重视教育公平的社会氛围。除此之外,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就越健康。与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显得更加有必要。因此政府在保障女性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应给予高等教育足够的重视。

(二)合理分配城乡教学资源,改变农村重男轻女思想

消除农村教育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方面要投入更多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另一方面则要加大教育公平政策的宣传力度,改变偏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家庭轻视女性教育的固有思想,使农村女性享有和城市女性同等的入学机会。

(三)宣传性别平等意识,营造人人平等的教育风尚

各级教育管理者、教师队伍做好宣传工作,在一言一行中坚持性别平等的原则,让性别平等意识渗透到日常的管理和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谆谆教导,让学生耳濡目染,自觉形成平等意识。

(四)提高教材質量,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首先教材和学生课外读物中应当杜绝一切关于性别歧视的内容,体现性别平等的思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意识。其次,在招聘教师时,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因性别而歧视任何一名应聘者。并且严格把控教师的个人素质,通过教师的自身素养影响学生和校风。

参考文献

[1]唐娅辉.论教育政策与性别平等[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5):27-29.

[2]郭冬生.从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谈完善我国公共教育政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04):31-34.

[3]孙国锋,郑宪恒,皇甫亚楠.清末民国时期“贤妻良母”女子教育观回顾——以性别平等为视角[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63-64+68.

[4]程思雨.现阶段我国教育公正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7.

[5]吴式颖,李明德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1+140-145.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徐爱新.中国女性教育主流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05):44-47.

作者简介

闵丹琪(1999.8—),女,汉族,籍贯:湖北省鄂州市,本科,教育学,在读学生。

猜你喜欢

性别平等教育史教育公平
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教育史课程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蔡元培构建教育民主决策制度的尝试
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问题分析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从伊甸园故事看男女性别和身体的处境
欧内斯特·卡伦巴赫生态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