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9-10-21濮凡杨航顾宇晨赵小兰赵鑫刘凡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大学生策略

濮凡 杨航 顾宇晨 赵小兰 赵鑫 刘凡

摘 要:本文从教育学和教育工作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同时设计发放调查问卷来研究在校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从在校大学生家庭教育参与度 、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式、学生在校学业情况及奖惩情况为切入点分析在校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并就在校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成因作出分析,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家庭教育现状 成因分析 策略

引言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三种主要的教育形式,可以说是每个社会成员一生的必修课。在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主体 ,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 , 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 , 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1]。由此可见,在提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开放二胎政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代,健全合理的家庭教育将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找出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尽可能对现有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充、完善,从而积极配合高校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肩负起建设强国的使命。

本次调研以攀枝花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一共发放问卷406份,回收问卷406份。有效问卷400份,无效问卷6份,问卷有效率为98.5%。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基本信息及家庭沟通概况

本次调研的对象涵盖4个年级各随机抽取100位同学。其中男性191人,女性209人;农村户口252人,城镇人口148人。依据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参与的家庭成员,可将研究对象的家庭结构归为一般家庭268例、单亲家庭54例、隔代教育家庭76例、非直系亲属教育家庭2例。在校期间,有90%的家长会主动与子女联系,具备与在校大学生主动联系的意识,家庭教育并未从高校教育体系中完全抽离。视频通信软件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产物理应最大限度地缩短大学生与家庭成员间的时空距离,实现了隔屏远程面谈,直观体现子女近期营养及精神状况。但其应用率并不理想,仍有20.2%的学生将语音通讯作为主要聯系方式。沟通时长以0.5~1小时/周占主导。

2.家庭教育内容及主要方式

从数据分析上来看,家庭交流时,谈及的最主要内容为生活、学习,其中98%的均会涉及生活方面的相关内容。90.3%会谈及学习。其次家长与子女在安全方面谈及的较多可达49.5%;对于性格、交往、感情或其他话题仅有部分同学涉及,均在30%左右。

家庭教育所涉及的内容中性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审美情趣、婚恋教育较为缺乏。就家庭教育主要方式来看,有61.8%的学生为言传身教式;14.5%为棍棒教育,有错必纠;10%为“放养”式,从小缺乏陪伴,不闻不问;1.5%为“溺爱式”,不纠对错,一味满足;12.3%为其他综合型的教育方式。

3.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优异度的关系

通过SPSS数据卡方检验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方式在绝对数上将对学生的在校成绩、奖惩情况产生影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校优异程度存在差异,其中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式下学生成绩分布于专业前10%的比例更大,但可能由于样本数量较少从卡方检验值来看各种教育方式间的差异不明显。笔者以为学生对于自身所受家庭教育形式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事实上在许多健全的家庭中存在多种教育方式并存,综合发挥教育意义的现象。不过言传身教这一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取的。

4.在校大学生对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理解

通过对三种教育形式的主次排序,有66.3%的学生认为家庭教育最为重要,67%的同学认为家庭教育与个人综合素质存在直接关联,并且起到主导作用;仅有2.5%的学生认为家庭教育与个人综合素质间毫无关联。通过对在校大学生间的平行差异调查,可以发现父母文化差异或经济水平等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教育缺失,其中以艺术修养间的差异最为显著。

二、在校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涉及内容单一,实施方式欠佳

家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在保证大学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涉及内容不全面、不均衡。多数家庭的教育往往仅局限于学习及生活,对孩子的性健康教育、审美情趣、婚恋、法制等的教育严重缺乏。

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性差,过于单一,未能体现出针对性。综合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少被家庭采纳,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针对不同教育领域的特异性未得到体现,过于严苛或是过于宽容均不可取。家长在施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多样的,如朋友式的相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彼此间的距离,起到跨越代沟的作用。

2.家校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合理的共育机制

高校及家庭在校大学生家庭教育中缺一不可。高校及学生家庭可能在生活中均会发现学生存在不同问题,但很少进行信息互通,甚至没有搭建其相应的渠道,虽然目前多数高校建立有家长委员,但仅流于形式其实质并未发挥其相应的职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及管理中来。

3.网络在家庭教育中利用率低

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网络资源在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中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智能通信工具的普及,形形色色社交网站的推广和网络有着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本可以实现“零距离”全方位的教育。但现实发现绝大多数家庭并未让完全让网络发挥其应有的“纽带”作用。

三、提高在校大学生家庭教育质量的策略

1.高等教育阶段尽可能弥补缺失的同时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弥补家庭教育缺失,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成效的评估,引导家长抓好家庭教育。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开设家庭教育学作为大学必修课程,提高“未来家长”自身综合素质,以提高未来家庭教育质量。合理构建四维模式,建立于高校科学谋划与国家上层政策、家庭教育、个体自我教育的关联基础之上,积极响应国家的立德树人号召落实政策文件精神,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间有效沟通,正确引导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家校构建长期及时的信息反馈通道,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体制

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参与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家校交流平台,开通在校大学生校园生活信息相关公众号、微博账号、抖音ID等,通过多元途径让家长切实体验子女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与子女的共同语言,消除彼此间的隔阂。让家长通过网络了解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对改善其保守、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家校合作意识会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优秀家庭教育者间沟通交流,搭建家长间相互学习的桥梁。高校还需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家校共育体制,积极的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

3.优化师资力量,丰富课程内容,做到全方位育人

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发展教育的基础,高校在组建师资队伍时应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课程内容,高校德育理论课教师要有敬業之心与乐业之情,实现课题教学的情感化,因为有了敬业之心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尽心;有了乐业之情才会产生对自我劳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4]。增设性健康教育、婚恋教育、法制教育相关选修课程,通过校园媒体、相关社团活动、知识讲座、影视资源的赏析的开展等纠正学生“谈性色变,避而不谈”的错误观念,接受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生理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正视两性关系,学会在恋爱过程中保护自己,杜绝无保护的性行为,降低大学生群体间性传播疾病的感染风险。

家庭教育作为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保证其质量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开设家庭教育学以提高“未来家长”综合素质,强化健全家庭教育的意识。家庭教育学是对家庭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家庭教育规律,以指导人们更自觉地、更有计划地进行家庭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唯有明确如何正确进行家庭教育、如何以身作则、如何设计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主动加强与高校间的联系的家长才能教育好子女。

参考文献

[1]马聪聪.高校开设家庭教育学的逻辑基础与实现方式[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4-0015-05.

[2]刘运全,易纲.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措施研究[D].教育教学论坛.河北教育出版社,2018.52-0030-02.

[3]倪文杰.现代交叉学科大词库[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208-209.

[4]杨静.高校创建四维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研究[J].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比较创新研究,2018.08(C)-0001-03.

通信作者:刘凡(1986—)男,助教。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大学生策略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