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探讨

2019-10-21陈超贺图升张储君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应用型

陈超 贺图升 张储君

摘 要:基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布局,探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机制,以更好地推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向应用型专业的转变。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应用型 第二课堂

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的理工兼容并重的专业特点,结合韶关学院自身的特点定位,利用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优势,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优势,抓重点、强模式,不断解放思想,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努力探索新时期的学科教学建设。

一、背景与现状

高校第一课堂通常是指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要求,以系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横跨自然科学类课程和工程教育类课程两个领域。总体来说,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第一课堂具有重教学大纲、重课本教学、重学时规范、重考核评价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重启发与讨论,倡导课程教学、小组教学、自学和研究性探索相结合。第二课堂通常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组织或参与的学术、科技、实践、文体、社团等活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主要涉及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活动、技能培训以及其他类活动。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度广、实践性强、关注发展、寓教于乐等特点[2]。

新时期的高校第一课堂具有以下新特点:一是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究者转变,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教育催生了“翻转课堂”等新兴教育理论。二是教师从知识传授、灌输者向指导、促进者转变。三是课堂教材从知识传授工具向学生思维方法引导工具转变。四是多媒体教学从授课手段向学习情境营造转变。第二课堂则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活动目的从“事件应激”向“能力探索”转变。二是活动内容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功能驱动”转变。三是项目设计从指导教师主导向学生共同参与转变。四是指导教师从教育管理者向学生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素质评估和学生成长促进者转变。这些新特点促使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保持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和调整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3]。

二、冲突与矛盾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时间上的矛盾

第一课堂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时间投入和课程安排上一直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在第一课堂的学习压力和课业压力之下,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和重视第二课堂的程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中时期过重的强调分数和成绩导致学生在大学时期也担心在第二课堂参与中会分散学习的精力。

2.教学资源在两种课堂上分配不均

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在师资配备和硬件设施等方面都比第二课堂有绝对的优势,这样也导致了两者共存时的矛盾和冲突。在师资配备上,教师队伍历来注重课堂的教学成效和自身的科研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他们投入第二课堂的精力与时间;且第二课堂的活动需总体统筹、科学计划、专业指导、全程参与和师生互动,往往导致师资力量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在硬件设施方面,第一课堂在教室配置、多媒体应用、纸质电子书刊、文体活动场所等方面都已相对成熟,而第二课堂的资源相对缺乏,硬件设施建设少,在活动开展方面无法与第一课堂相比拟。

3.两种课堂在评价标准上的差异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不同。第一课堂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让学生追求学业上的进步;而第二课堂的活动没有可测量、定量的标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缺少明确的激励目标和直接的成就获得方式。

三、问题分析与革新思路

上述冲突和矛盾的存在,其实质是如何理解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认知问题在实施过程当中的具体表现。大部分观点认为,第一、第二课堂在形式、内容、方法、载体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各自承担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立角色,两类课堂在运作资源、组织架构、实施人员和评价指标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交叉和联系。这种观点虽然突出了第二课堂独立发展的定位,但其“独立性”在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的条件下往往就导致了冲突和矛盾的产生,既影响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又限制了第二课堂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背景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应当有实质性的界限,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彼此促进、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了人才培养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一门理工兼容并重的工科专业,理应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统筹性的高度来发展建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以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为载体,淡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界限,通过协同整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优势互补和叠加,使得学生将学过的各门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基础实验课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一次全面、正规的实践训练,建立和强化工程意识,将“材料”与“工程”真正结合起来,成为具有专业和科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结语

从现存的教学模式的方式和特点出发,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为了适应新时期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要求,应当打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界限,從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统筹考量,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的结合,使他们能在教学中优势互补,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能灵活运用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84-292.

[2]王文婧.高校第二课堂导师制的可行性研究[J].新西部,2019(23):155-156.

[3]贺图升,刘洋,黎载波,赵三银,赵旭光.地方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教学刊,2019(02):56-58.

作者简介

陈超(1988—),汉,男,江西景德镇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应用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