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方法

2019-10-21谢应文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设疑初中数学

谢应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要求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不仅应该能够教授给学生全面的知识,更能从各个学科的宏观角度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观察微观的真理。那么对于这样的一种教学要求,就涉及到了一个对于教学和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的层次,即“设疑”。基于此,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方法做详细的阐述,同时作者也会在文中分享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给读者以启迪。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设疑 课堂

引言

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进行的设疑,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发起的一种教学操作,更多的是为了构造出一种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良好局面。在课程教学当中如果能够适当地进行设疑,那么就会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渐演变成为学生自主的探索数学行为,建立起敢于质疑和应用数学的意识。设疑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为,对下承接以往的数学知识地再复习和审视,对上启发着今后数学学习的思路。所以应该怎么设疑成了一个教学的关键点,一方面既要能够让学生从设疑当中找到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要让这个设疑不会成为阻碍学生继续前进的障碍。下面说几点说明。[1]

一、导入新课,创景设疑,尝试探索——激疑

1.充分挖掘数学的内在美感因素,唤起同学们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设下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将数学的知识完整的讲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善于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展示数学的魅力,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欣赏,获得一种积极的体验。一般来说,当一个数学的问题被提出来的时候,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好奇心,思考怎么去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利用现有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从而不断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最终感受到数学在解决问题上的思维美和方法美。教师要督促学生对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上进行整理,这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和谐统一,在整理的过程中减少他们对大量碎片知识的记忆负担,而且在整理的时候逐渐形成自身的数学结构。在每次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进行数学知识整理,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数学语言,有特色的图形以及有趣的提问,都能够激发学生去主动地学习数学。[2]

2.数学问题生活化,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激发疑问

数学从本质上说还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还是应该从生活的角度去设疑。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发现处处都充满了简单却又值得去深究的数学原理,当回到课本上的时候,就会发现一目了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回到生活,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生活常识跟数理知识的结合来学习数学,以便更加方便的解决数学问题。[3]

比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以百万富翁和“指数爆炸”的故事来创设新课的初始问题:一个叫韦伯的人打算与百万富翁杰米订一份合同,他将在一个月(30天)中每天给杰米1O万元,而杰米第一天只需给他一分钱,第二天给他二分钱,以后每天给的钱数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一听,欣喜若狂,当场签了合同。大家想一想,杰米果真能赚到很多钱吗?

二、新课讲授,在教学程序中设疑——导疑、探疑、释疑

从学习者的认识结构来看,须在学习者“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设疑。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提出问题后,需要随后通过设问使学生明确的意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连接,使学生自己发现已知水平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即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了。让学生感到困难,但又似乎可以解决的。

考虑到教材中对人的教育目标,引出学习者集体内部的对立、讨论、交流,设疑应立足教材。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发展包含在教材中的人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投入围绕教材内容的学习活动。教师对教材的恰当处理是关键,没有恰当的教材内容作为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一切都是空谈。

在对初中阶段的数學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涉及的时候,要着重体现这样几个方面,分别是知识与能力,学习数学的过程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解决数学提问的手段,以及情感态度等等。在设计教学过程当中各个环节的时候,都要紧紧抓住这个目标不放,让学生握住这个目标去探索,去分析,获得数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数学思想。

数学本身是非常抽象的学科,将很多复杂的知识浓缩成为看似简单的数学公式。这就给数学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重难点,所以这也是设疑需要展现作用的地方。设疑应该关注重难点,教师要在对课本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疑,使得这个疑问能够让学生不会畏惧知识本身的难度,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和探索问题上,通过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疑问,就能够透过一个疑问解决其余大部分难点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加深对数学的领悟。

三、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课堂结尾处设疑——存疑

一堂好课应该是从悬念开始再由悬念结束,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结语

无论是课堂起始的设疑、新课进行中的设疑,还是新课结束后的设疑,都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最佳的设疑气氛。设疑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使感知、深化、迁移三者紧密衔接起来,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思维的浪花,荡起智慧的涟漪,这样才能引起全体学生高度的注意,加强听课的效果,进而积极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孙光友.设疑提问抛砖引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微[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22):23-23.

[2]丁水碓.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J].基础教育论坛,2011(2):34-36.

[3]张钱文.精心设疑,有效提问--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2013(16):70-70.

猜你喜欢

设疑初中数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