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2019-10-21王红霞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0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效果兴趣

摘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识和追求。

关键词:兴趣;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形式;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豐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不仅仅靠教师的“教得”,更靠学生“学得”、“习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关注学生兴趣激发与培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主动索取知识、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内驱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列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课前激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教师千万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尤其对语文学科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听一听录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形式的变换与结合,教师鼓励、同学肯定赞同,等等。教师要注意调控课堂节奏,关注学生情绪,力求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人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古人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言形象地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精神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果,为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小学阶段应让学生掌握 “精读”与“默读”这两种方法,并做到二者有机结合。

一篇课文开始应通读浏览,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基本思想感情,然后开始“精读”,精读的时候要随时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关键的词句、精美的词语、生字新词应圈点、勾画,疑难之处、心有所感的地方,应批注。这种阅读方法只有在教师具体反复指导下,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对于课外阅读,学生拿到一本书后,应先看序言、目录、后记,然后通篇浏览,确定“精读”或“默读”,读完之后,要把一篇或一本书的内容串起来融会贯通。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以“导读”为主。

有些文章,学生虽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一些的地方,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深义,他们未必能领会。教师必须在这时给学生以指点,三言两语,要言不繁,能使他们领悟就行。教师的“导”要把握方向,扣紧重、难点;要启迪思维,诱发联想,疏通思路;要给予方法,传授技巧。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多交流,多争论,切忌目标不明,字词句篇,一股脑儿往学生脑里灌,只重知识不问方法。另外,别人总结过的种种阅读方法,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如提纲法、标记法、摘句法、标题法、结构法、提问法、游览法、串读法、跳读法、逆读法、背诵法等。

3、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教师不应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篇一律,而要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懂得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对学生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尊重。教师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能让学生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认知水平,体验学习的乐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

三、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即使是不愿意学习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能够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改变他们课内学习的状况也是非常有益的。开展课外阅读,是启发智慧和锻炼才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1.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扩展。正所谓“功夫在课内,提高在课外”。

2.按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推荐课外读物。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爱好、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阅读兴趣各不相同。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应注意因人而异,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质,使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能培养爱好,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3.注意容量适当,循序渐进。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既要注意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适应,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太多,这样学生才能读得了、读得好,从而兴趣倍增。如果让学生望而生畏,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去学习和探究,更要密切关注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教师从多方面长抓不懈地加以指导,“授之以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就会“源深而流远,根固而木长”。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2016年第6、7期。

[2]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12文旭

作者简介:

王红霞(1976.5)女,汉族。甘肃兰州市人,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作者单位: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效果兴趣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