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应用
2019-10-21李丽
李丽
摘 要:初中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道德法制教學中既能更好的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大脑潜能,又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知识体系,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本文就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能更好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应用
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的青春期,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发展速度很快,但心理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因此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初中是学生道德与法制建设的关键时期。思维导图是将知识系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知识结构化,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一、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最初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提出的,思维导图也叫树状图,脑图,它的结构是中心也就是主题向外延伸,再将每个枝干细化延伸,呈放射性布局,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思考和巩固知识的过程,将原本死板的记忆转变为系统的巩固,更有利于学生思考和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总结,提炼和补充,更好的锻炼学生思维条理性和逻辑性,让学习效率更优化。一般思维导图的绘制分为三步:一是框题、二是整理分支、三是寻找关键词,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归纳整理。所以思维导图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十分有益[1]。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意义
1.优化教学模式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案,让课堂内容更加生活化。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示给学生,让教学目标性和指向性更加明确。
2.优化板书设计
目前,教学中教师对于板书的认识不到位,板书是教学的重要媒体,是不可替代的,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板书中不仅能展示所学知识点,更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官,防止视觉疲劳,将课堂知识点通过图画的形式展现,兼顾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3.强化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讲授为主,学生费时费力,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思维导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由点到面,通过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让思考多角度更全面,帮助学生将形式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课堂效率[2]。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具有延伸性和发展性,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中,能更好地巩固知识,强化记忆,让学生学习系统化,层次化,因此教师要重视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准备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思维导图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习惯,教师可身体力行,利用思维导图设计教学方案,整理教学思路,教师围绕教学主体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做好课前预习,预习的要点就是培养学生集中思考的能力,主要包括主题的确定和知识的延伸,通过思维导图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知,让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
2.课堂教学
教师利用课前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讲授和总结。以“守护生命”一课为例,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首先了解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告诉他们如何爱护自己身体,养护自身精神,通过讲解让学生学习一些自护自救的常识,提升学生生命意识,要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培养健康的生活意识,追求真善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发扬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思维导图,结合教师讲解进行知识点的填充,用有限的时间记录和记忆更多的知识点,让记忆更具条理性,高效性。
3.课后巩固加强记忆
课下根据老师要求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填充和细化,能更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学习内容更具条理性,对于日后系统性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更加便捷,同时也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后的思维导图的补充不仅只是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导图,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3]。
结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道德与法制不只是课本内容的输出,更多的引导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学生思维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思维活力,更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兆海.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63-64.
[2]孔令烨.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138.
[3]郭雪梅.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8(1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