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中发热反应的相关因素研究与护理体会

2019-10-21李菲

健康前沿 2019年5期
关键词:血液病因素分析护理

李菲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过程中,引起发热反应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安全性。方法:于2018年06月--2018年12月本院血液科接收的100例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记录其临床资料,查找发热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热反应患者25例,占比25.00%。发热反应与输血频率具有密切的关系(p<0.05)。结论:血小板输血期间所发生的发热反应,与多因素相关,临床需及时采取护理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关键词:血液病;受血小板输注;发热反应;因素分析;护理

血小板输注在临床中比较常用,主要用于防治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数量减少患者的出血。血小板输注前后不良反应较多,尤其是发热反应,发生率最高[1]。发热会快速消耗血小板,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而无法达到预期疗效[2]。基于此,对发热反应加强防范,显得尤为重要。现做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8年06月--2018年12月本院血液科接收的100例血小板输注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观察对象56例,女性观察对象44例,年龄14-85岁,平均(43.4±6.9)岁。

1.2方法

收集所有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输血次数、血小板输注情况、疾病类型等等。血液输注前30min,检测患者身体温度,若是>38℃,除了紧急输注之外,暂时不予以血小板输注。输注完成后,即时定患者体温以及输血后2h体温,输注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恶心、寒战,输注完成后的体温测定结果超过输注前体温测定结果,则视为发热反应。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n(%)]并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并进行t检验。P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发热反应患者25例,占比25.00%。通过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发热反应与输血频率具有密切的关系(p<0.05),与疾病类型、血小板输注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输血安全性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血液科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学习血小板输注护理要点,以提高输血疗效。发热反应会快速消耗血小板,影响输血疗效。基于此,积极预防发热反应,这对于提高患者输血疗效,显得尤为重要。发热反应的出现,与诸多因素相关,临床实际中,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3.1致热源

药物杂质、细菌性热源、采血或输血器具上存在变性蛋白、非蛋白杂质等各类微量物质,都会引起发热反应,且部分患者还伴有畏寒、寒战症状。对此,护理人员需及时进行对症处理。若反应比较严重,暂时停止血小板输注,密切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予以物理降温,遵医嘱为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者是退烧药物治疗。抽血送检,输血器细菌培养。

3.2细菌污染

血小板输注期间为贯彻落实无菌操作要求,就容易引起细菌污染所致的发热反应,细菌污染主要源自于献血者皮肤、四周环境、采血器具等[3]。一般在输注过程中或者是输注后2h内产生发热反应。护理措施与致热源基本一致,预防是重点。贯彻落实无菌操作要求,采用一次性采血器具。血小板存储于20-24度的环境下,容易引起细菌繁殖,输血前做好检查,以免血液受到细菌污染,主要包括血袋的完整性、有效时间、接缝与端口有无泄漏。

3.3过敏反应、免疫因素

此次观察发现,发热反应的出现,与患者输血次数过多具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输血多次,有可能会生成血小板抗体,二次输注时就极易引起抗原抗体反应,补体被激活,破坏血小板溶解,致热源因此而释放。对此,输注之前,护理人员需掌握患者既往输血史、不良反应史、过敏史,若患者存在过敏史,输注前遵照医师嘱咐,予以类固醇或者是抗组胺药物注射。选择单人份机采血小板,最好是当日采集,相较于手工分离而言,机采血小板具有更高的纯度。少白细胞血小板、洗涤血小板、辐照血小板等特制血小板,若是患者存在免疫缺血,血小板输注时进行y射线照射,以免发生输血相关性抑制物抗宿主病[4]。去除血小板HLA抗原技术、体内血小板抗体吸附技术等最新输注技术,可避免免疫因素影响,输注时需注意先慢后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尽量避免血小板输注,虽然血小板有所减少,但出血并不明显,尽量减少输注次数,以免引起血小板抗体。

3.4溶血护理

输注前,护理人员需仔细核对配血单、血型检验报告单以及血袋信息等,严格遵照血小板输注规程进行操作。输血时,将血袋轻微震动,悬起血小板,动作温柔,以免损伤破坏血小板,从血库中取出来的血小板无法及时输注給患者,则将其放置在室温下,间隔10min平行温和振荡,以免血小板遭受破坏。血液中除了生理盐水之外,不可添加其他药物,以免血液渗透压、pH值被改变,导致血液变形而引起溶血并发症,最好另外构建一条静脉输血通道。若是同时输入2名献血者的血液时,需对输血器进行生理盐水冲洗。

参考文献:

[1]夏琳,陈明.血液病患者输血前护理干预与输血不良事件风险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20(05):542-544.

[2]叶慧梅.心理护理对血液病患者输血恐惧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9):366.

[3]王芳.血液病的护理及防护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343.

[4]梁昌兰.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临床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5):188.

猜你喜欢

血液病因素分析护理
叙事关怀护理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初期的影响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MICM分型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调查探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