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小学党支部建设工作
2019-10-21周国华
周国华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学校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学校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学校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要建设好学校党支部,支部书记起着重要作用,必须解放思想,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明确职责任务,抓住工作重点,不断推进学校支部工作。
关键词:加强;学校;党支部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的基础。抓好学校党支部的建设是发挥支部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学校党支部必须研究新形势下党支部工作的特点,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创新思路,有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党组织在学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一、做好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
党支部工作需要以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为基础,因此需要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的工作,强化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全方位的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和决策水平,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整个党支部建设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创建先进党支部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党支部成员职责进行明确,定岗定人定责,实施党员分工负责制度,提高党支部领导责任意识。党支部在学校行政管理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提出各项合理化的校园建设意见,规划和制定校园的发展战略,并积极参与校园教学管理工作,确保学校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党支部内部进行强化思想作风的工作,提高党支部各党员的务实精神,真抓实干,将工作落实到实处,以眼前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基本工作目标,设身处地的解决教师和家长所关心的实际问题。通过争先创优活动,加强党支部内部的思想建设,提高党员内部的凝聚力和模范带头作用。
二、加强党员管理,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制订发展党员计划,严格把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加大对人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工作。扩大写申请书的队伍,要在思想上引导、行动上帮扶、生活上关心。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实施普及党的基础知识,吸引更多的青年骨干教师向党组织靠拢,储存发展的后备力量。本学期对写申请书的积极分子进行考核,指定专人负责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在人党积极分子选定上,重点把那典在教学一线中思想进步、业务精良,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教师纳人发展视野,加强培养、管理和教育。
三、丰富活动载体,营造争先创优氛围
1.继续开展党员、干部民主评议和专题组织生活会
本学期各搞一次,不断强化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
2.开展创建“共产党员先锋岗”活动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辐射作用,在教师中开展每名党员干部要联系、带动、好一个年级组,每位党员教师联系、带动好一个班级。在校务会议上宣布这个决定.接受大家的监督,使其在思想上、业务上都能得到尽快提升,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作用,使得每一位党员的工作让学校领导放心,教师认可、家长满意。支部定期组织教师座谈,了解党员落实情况。
四、加强对退管、团工委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1.继续做好退管工作和关工委工作。要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丰富他们的退休生活,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利用教师节向他们通报学校工作,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
2.充分发挥学校关工委老同志作用。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聘请学校关工委志愿者到校以“讲不完的进步故事,广树身边小榜样”为载体,指导、培训教师,充实德育力量,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
五、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
抓好党的政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抓好党的思想建设,开展具有特色的党员教育活动,发挥党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抓好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吸收先进分子加人到党的组织中来,壮大党的组织;抓好制度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内“双评”制度、党员、预备党员、党的积极分子考核制度等,严肃党的组织生活。
六、小学党支部建设应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内部交流
在开展党支部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将各项学习和会议以制度的方式确立下来,让每次党员学习和党员会议都能够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之上党支部应该开展互帮互扶的活动,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和业务水平带动年轻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在这项制度的基础之上将互帮互扶对象进行确定,将每一位近两年内上岗的教师都能够有一位老教师进行帮扶,形成良好的内部互动,这项制度一经确立,许多年轻教師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很多老教师也将重新焕发了青春,在教学工作中倾尽全力带动年轻教师的成长。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工作是赋予党组织在学校中的职责和地位。作为学校党支部,要积极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丁介兴提升党建水平促进农村小学学校发展[J]新教育时代,2014(0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