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砖文看书体、笔法的变革
2019-10-21王秋华
王秋华
摘 要:汉魏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它上承先秦古文,下启隶楷八分,诸种书体在这一时期孕育、演变、发展、成形,也可以说它是中国书法的分水岭。过去,由于出土的文献资料的限制,很多关于“隶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直纠缠不清。例如隶书与八分的区别,行书的产生等问题。近年来,汉魏时期的砖文大量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是继石刻简牍之后研究汉魏时期书法又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砖文;书体演变;脉络
一、砖文书体的演变
砖文的书体内容十分全面,有大篆、小篆、繆篆、鸟虫篆、八分书、隶书、章草、行书、楷书、毫无夸张的说无所不有。同时,每一种书体有两种倾向:规范化与草率化,在砖文中都有所体现。例如西汉初的“西周砖郭”其结体已经向小篆开始演进,线条则毫无范铸金文的凝涩、厚重之感。前人称此砖书体为“草篆”,今天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呢?在书体演变的过程,每种书体的草率花书写现象,都伴随着这种书体从诞生到成熟的全过程,并且从客观上促成了另一种书体的诞生。篆书向隶书的演变过程,即隶变,其实是由两条途径来实现的,一条是草率化的途径,即篆书通过草篆演变成草隶,经过整理之后变成隶书,从战国至秦汉的竹木简牍中看的一清二楚。另一条是规整化的途径,即小篆变圆转为方折,先演变成繆篆,再演变成隶书。二者之间相互参透、相互影响,实现了书体笔法的最大变革——隶变。1
在中国书法史中,限于既有的資料,一般都将隶书的成熟阶段判断为在东汉之初。我们从目前所能看到的隶书体势比较明显的石刻,时代最早的属“杨量买山地记”与“五凤二年石刻”;前者在公元前六十八年,后者在公元前五十六年,都出于西汉晚期;二者虽隶意较为浓重,但仍体现不出成熟隶书的基本特征,所以康有为说:“西汉末有隶书”2。但是,比上述书迹稍早的“元平元砖”的出现,却证实了,至少在公元前七十四年,隶书已经初步的成熟,其后的“西汉凉廿八砖”和“西汉长乐未央砖”中的“乐未央”三字,都可以说明隶书的出现,在当时并非孤立的事件。
二、砖文对行草书笔法的影响
至于行书的踪迹,往往出现在刻画或书写型的砖文之中。这显然是由于模印型砖文的制作不适于即兴式的发挥。“延煮七年纪雨砖”,尽管只有十余字,但是它告诉我们,早在东汉中晚期,行书已经在民间流行了。无论结字还是笔法,这块砖文已经脱离了隶书的影子。时为东汉桓、灵时期的砖文在安徽毫县曹操世宗墓中出土,同样反映了当时行书已经在民间流行实际情况。例如“平仓”二字已经是很熟练精到的行书了3。据古人记载,行书是刘德昇所创。刘德昇、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东汉桓帝、灵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行书创始人,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虽以草创,字迹妍美、务求简易、笔画从略、行如流水。胡昭和钟繇师其法4。刘德昇所创的行书是什么样子?我们也没有谁见过!但是从刘君嗣的那个时代的砖文行书可以看得出来那个时代行书的庐山真面目,这确实是非常有价值的发现。事实上,行书作为一种新书体,最初并不能被士大夫文人们所重视。到了东汉末三国之初,行书才被上流社会承认并加以完善。在刻划型砖文中,古人留下了不少的草书遗迹。真正的意义上草书在砖文中并不多见。在曹操宗室墓中的“会籍曹君”四字,已经是很地道的章草了。关于今草,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之所造”5。可惜的是张芝的传世草书并非原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从砖文中欣赏到那个时代的今草的样子!与此同时曹操宗室墓中的几块刻划砖文,例如“为将奈何吾真愁怀”,无论是结体或者用笔,都属于地地道道的今草了。百余年后的“草圣”王右军,正是积攒前人一百多年的经验,才在技巧上将今草完善到了一个空前的阶段。
砖文的一大特色是天真浪漫。这种审美境界是许多文人书法家求之难得的艺术境界。由于砖文参与了劳动实践,是民间书手们在从事艺术活动中,凭借更多的直觉,凭借淳朴的情感去追求探索和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刚健清新有活力、形式充满了具有美感的夸张造型、生动中不乏几分幽默,打开了古人与现代人在心理上沟通的渠道。在这里,我们可以的发现了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世界:没有拘谨和萎靡、没有矜持和虚伪、更没有人为模式的约束,甚至看不到多少技巧。而完美的技巧,又是多少人在获得这种完美之前被磨掉了创造的天赋。古代砖文作者告诉我们:“雕琢复朴才称得上最高的技巧”。砖文无疑是“自成系统”的,丰富的砖文书法遗迹,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当然,并非古代任何人的乱写乱刻都是书法,也不是所有古代书法都是上乘之作,像古代文人书法一样,古代民间书法中自然也有粗俗和低劣之作。6
参考文献
[1]苏士澍主编.中国书法艺术.秦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何应辉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一、二.北京荣宝斋出版,1993
[3] 李灿.《略述曹氏元墓七四号字砖》,《文物》.1981(12).
[4]中国书法史.两汉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5] 张怀瓘.《书断》.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70)
[6] 王镛.李淼《中国古代砖文》文物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