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植物油的种类
2019-10-21党明丽
摘 要: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植物油作为社会上大宗流通商品之一,为宋代税收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贡献。植物油的种类在宋代发展到了小高峰,并广泛应用于饮食、照明、制伞、美发等领域,宋代的官方史书及笔记汇编中对此有丰富的记载。
关键词:宋代;植物油;种类
植物油很早出现在古人的生活及文字记载中。《三国志》记载:“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1]。西晋张华《博物志新译》记载:“(晋武帝)泰始中,武库火,积油所致”[2]。军事攻击中使用植物油不单是对战术的考量,更是对生产情况的考量。南北朝时,人们对植物油的认识加深,植物油的烹饪及燃料、润滑价值被发掘。
历经前代积淀,植物油的种类及应用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小高峰。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载:“油水,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3]。“油”本为光润、流动的意思,植物油出现后,“油”被当作脂膏的意义使用,自此便渐渐失去本身光润、流动的意思。随着宋代植物油的广泛应用,“油”字渐渐地囊括了动植物油两类。
植物油从古代至宋代的演变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结构的优化,油从单一的动物油发展演变为种类繁多的植物油,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发展为史书明确记载的征税流通商品。宋代是植物油发展繁荣时期,主要的植物油有以下几种。
1 胡麻油
胡麻油,即芝麻油,因从西域引进,所以常称为胡麻。胡麻又名脂麻、芝麻、巨胜、方茎、狗虱、交麻、油麻、白油麻、鸿藏、方金、藤苰。宋代庄绰《鸡肋编》载:“油通四方,可食与然燃者,惟胡麻为上”[4]。胡麻油是最上等的植物油,胡麻油用于烹饪中,可润肠通便,照明则气味好。胡麻质地软,出油率高,榨油历史悠久,是宋代使用最多的植物油之一。胡麻是喜温作物,在宋代主要种植在河南、河北、安徽、湖北、山东等地区,其中河南南部和安徽是主产区。胡麻油是宋代的消费量大且味道最香的植物油,陆游在诗中写到:胡麻压油油更香,油新饼美争先尝。沈括《梦溪笔谈》中载:“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5]。宋代社会对胡麻油的需求量大,有些不法商人为了在榨油时提高产量多盈利,甚至便溺中。宋人也想出了辨别真假胡麻油的方法,是在手心儿上抹点胡麻油,若隔着手背能闻到香味,那便是真的胡麻油。宋人还将榨油后的油饼堆积起来,发酵后肥地。如南宋陈旉《农书》所载:“治秧田,用麻枯尤善”[6]。
2 荏油
荏油,又称苏油,颜色偏绿,气味较香。荏,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味清香,荏子又称苏子,可榨油。经现代加工研究,荏油的食用价值被开发出来。荏油中含有α-亚麻酸,此物质具有降低血脂、促进智力发育的作用。限于榨油技术,宋代制作的荏油虽味道次于胡麻油,但不妨碍其使用,依旧被官方列为三大植物油之一。《鸡肋编》中还记载荏油用来制作雨衣。
3 油菜籽油
油菜籽油,又名芸薹子油。宋廷南迁为南方带去了人口和新的生产技术,消费需求的增长和适宜的气候使得油菜籽油产量迅速增加。油菜性喜凉,可分为春油菜和冬油菜,春油菜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冬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如湖南、江苏和浙江等。油菜的适应能力强,在南方一年可以收获两到三次,于是油菜在南宋有了大规模的种植。油菜籽油和胡麻油相比价格较低,与荏油相比则味道更清香一些,所以油菜籽油一经市场上流通很快得到百姓的青睐。方健在《南宋農业史》中提到,菜用和油用的蔬菜油菜,在南宋时期逐渐转型成以菜籽榨油为主的油料作物,油菜籽油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植物油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将植物油分门别类地利用起来。宋代一些烹饪食谱中也有关于油菜籽油的记载,如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提到:“嫩笋、小升,蕈、枸杞头,菜油炒作羹,加胡椒尤佳”[7]。
4 豆油
五谷之一的菽——大豆,在宋代通常当作粮食来食用,不像当今,豆油成为主要的食用植物油之一。大豆性喜暖,生长能力强,至宋代,大豆已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了广泛的种植。因其产量与营养价值高,可食部分多,而且在社会上出现水旱灾害时也是救灾的备用食物来源,所以政府大力提倡大豆的种植。宋人罗愿说:“凡菽苎菜草子皆有膏油,但可照灼,至服食须麻膏”[8]。这条史料的意思是大豆一类的植物都含有油脂,但从中提炼的油脂只能用来照明,不可用来食用,食用的话还是首推胡麻油。东坡菜系中有一道名菜——东坡豆腐,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用豆油来煎豆腐。苏轼在《物类相感志》中有豆油煎豆腐有味的记载。宋代除了以上记载榨制大豆油的史料外,其他记载不多见,可能是因为大豆本身坚硬的质地及豆油的豆腥味,人们没有充分掌握大豆榨油的技术,所以豆油在宋代没有过多食用。
5 大麻油
大麻油,又名火麻油,大麻分雌雄两种,雄株叫枲,枲麻只开花不结实,雌株叫苴,苴麻开花后结实,苴麻可榨油。《梦溪笔谈》中记载当今的大麻是张骞从大宛带回的种子。《鸡肋编》中记载:“大麻油气臭,但可食用,堪作雨衣”。[9]因其气味特殊,大麻油又用来做油雨衣和油纸伞,制作雨衣和纸伞需要用植物油来增加布或纸的防水性。油纸伞也为宋代法医行业的发展做了贡献,沈括曾在《梦溪笔谈》记载庐州慎县(今安徽合肥附近)县官李处厚听从老者建议,利用阳光照射红油伞阴影下的尸体来找尸体上的暗伤红痕。宋慈的《洗冤集录》中则进一步利用红油纸伞检验尸骨连接处的伤痕。
6 红蓝花油
红蓝花油,因其花色红,其叶似蓝,故称红蓝花,现在多见于东北,花期为三到五月。红蓝花雨后布种,初生时嫩叶可食,开花后采摘红色花瓣捣烂水淘阴干后可作药用,主生经血,红蓝花子成熟后捣制取油可食用和照明。《鸡肋编》中记载了陕西不仅食红蓝花油,且用作灯油。《鸡肋编》的记载印证了红蓝花油可食用和燃料的特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又明确记载了红蓝花油的润滑和照明功用。
7 芜菁子油
芜菁子油,又名蔓菁子油。《齐民要术》记载,将芜菁“输与压油家,三量成米”[10]。这条史料说的是将芜菁送到专门榨油的油铺,用芜菁交换大米。《鸡肋编》记载了蔓菁子油可食用和照明。
8 其他植物油
《鸡肋编》中还记载了陕西食用的杏仁油,山东治风病的苍耳子油,以及照明用的桐油和旁毗子油等。
宋朝之后,随着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棉花的副产品——棉籽被人们加工成棉清油。明末从美洲引进了花生,清代有了花生榨油的明确记载,棉清油和花生油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植物油的种类。
参考文献
[1]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9:329.
[2]张华.博物志新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103.
[3]许慎 撰,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注(卷十一)[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庄绰 撰,萧鲁阳 点校.鸡肋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
[5]沈括 撰,胡道静 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卷24)[M].北京:中华书局,1957:10.
[6]陈旉 撰,万国鼎 校注.陈旉农书校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45.
[7]林洪,乌克注.山家清供[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14-15.
[8]罗愿.新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56.
[9]庄绰 撰,萧鲁阳 点校.鸡肋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
[10]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87.
作者简介:党明丽(1994—),女,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