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探析

2019-10-21李霞邵瑞高晓芝

青年生活 2019年14期
关键词:大众化

李霞 邵瑞 高晓芝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还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首先分析了促使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动力,然后提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阻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心理阻力远远小于人们普遍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动力。分析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心理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Mass Higher Education)又译为大众高等教育,是二战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教授将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从2003年开始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轨道。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入手,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动力分析

中国人在追求高等教育的动机是丰富多彩的,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面子心理

“好面子”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突出的现象。我们在交往中会通过各种印象管理策略来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维护自己的“面子。“脸面”不仅可以作为人们日常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印象管理的手段,而且也可以满足这个传统社会的礼治需要。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及成就往往是他获得面子的主要来源。因此,人们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高学历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二)优越和补偿心理

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家长想通过上大学来实现他们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优越心理。出于一种补偿心理的需要,没上过大学的家长更想让自己的子女去读大学而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

(三))自我展示的心理

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戈尔曼最早对自我展示心理进行研究,他认为人们一般倾向于给别人呈现出最佳可能的形象,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影响。青年学生很少有其他方面的社会成就,而学业成就仿佛成了评价其是否优异的标准,这就促使学生为获得优越感而追求高等教育,进一步深造。

(四)从众心理

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在知觉、判断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高中生的理想还未定型,集体归属感还相当强烈,很多同学在选择读大学时,会不顾个人的实际情况,出现从众现象,竞相追求接受高等教育。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阻力

在对待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心理阻力和误区,具体表现为四种心理阻力。

第一种心理阻力我们称之为对精英高等教育的留恋情结。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精英教育充满着依恋情怀,许多高等学校往往还用精英教育的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来运作学校。人们怀着对精英的梦想走入大学,可在毕业后发现自己仅仅是大众中的普通一员,由此对大众高等教育产生一种失望的情绪。

第二种心理阻力即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误解。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会带来教育质量的下滑,毕业生失业率的增加,阻碍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这些观点是不可取的,社会的发展需要精英也需要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的民众,失业更多的是政治、经济的缘故,大众化不是造成失业的根源,任何国家要想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教育投资必然会相应加大。

第三种心理阻力是过急和盲目攀比的心理。面对发达国家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现实,以及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我们产生了过急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一些高校只重视对数量的追求,把学生的入学率、毕业率以及物质条件投入的多少等作为评定教育大众化的指标。在发展高等教育时,不顾我国国情和经济状况,急于求成,与发达国家盲目进行攀比。

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社会、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我们从三方面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要性。

首先,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要求与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知识经济对中国各个层面的渗透,整个社会尤其是青年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这些都从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的规模和速度要比以往有更快的发展。优先、超前发展教育,从而推进经济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各国共同的选择。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推动教育民主化進程的需要。教育民主化在更深层意义上是人类对教育的不断追求。实质上,教育大众化是人类对教育功能认识的不断升华与追求,是人类自身不断觉醒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大门敞开了,大学不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不再是门第、阶级、权利的象征,不再是选拔尖子、培养精英的高门槛,而是平民百姓也能拥有的地方。因此,教育民主化一开始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提供教育的入学机会均等,放宽入学者的社会基础,重在教育数量的扩大和普及。

再次,历史发展到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治、经济条件已基本具备,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心理需求就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想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进一步论证大众化的必然性。通过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阻力是有的,但远远小于动力。在中国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短时期内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因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上升。因此从社会心理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是一种必然。内因起决定作用,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成为人们的内驱力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就旨在眼前了。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中不仅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基础,而且有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强烈心理愿望驱动,但同时又面临着发展道路上的心理阻力。困难是有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发展是必然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邬大光,赵婷婷.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 邬大光,卢彩晨. 艰难的复兴、广阔的前景_我国民办高等教育30年回顾与前瞻 [J]. 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3] 刘艳红.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之反思[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3):105.

[4] 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3-186.

[5] 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M].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1.

猜你喜欢

大众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试论法律职业精英化与法学教育大众化的关系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青年领袖培养意义探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青年领袖的培养途径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能否迎来“春天”?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