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10-21王俐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0期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王俐

摘要: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尚不具备较为完整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思维可塑性极强,因此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而数学这门学科正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因此,如何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下面本文就针对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准,促进当代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小学低年级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教育界也正高举素质教育旗帜,不断调整着原先的教学方向和教学侧重点。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校仅仅看重的是学生考试成绩上的提升,教学侧重点多集中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少之又少[1] 。而素质教育口号下的现代数学教学理念中,要求对学生的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而是要逐渐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让学生掌握更多优质的数学学习方法、更好的消化和吸收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促使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尽快形成。小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牢牢把握住学生的这一最佳学习时期,利用高水准的数学教学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建立正确的概念,为发展学生思维打好基础

良好的学习基础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先决条件,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学具,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多开展元化的教学实践操作,帮助小学生认清数学学习的本质,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低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却相对较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一定要意识到小学生现阶段思维发育的这一重要特征,并善于发掘身边的一切可利用教学资源,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具体的展示出来,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之一。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具、学具、多媒体等直观教学工具充分利用起来,以更加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小学生通过感官体验,强化对数学学习的深入认知,同时还要学会借助丰富的科学探索教学方式,让数学学习概念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加强学生认知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尽快构建起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加强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1、创设直观情境,丰富表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外界的认知也有所欠缺,以此小学生所掌握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然而,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却有着高度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对具体事物的接受情况和记忆情况相对理想[2]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一定要善于利用各种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记忆,并丰富小学生数学学习时的感官体验,帮助小学生通过对直观事物的感知和探索,获取更多的感性知识,进而达到利用数学教学锻炼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学会运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插图,并配合有关的教具或学具展开实际教学,让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图形认知的教学时,可以事先准备一定数量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形的学具,然后将这些学具随机发放给学生,随后教师便可这样提问:“拿到三角形学具的同学请起立”,待持有三角形学具的同学起立之后,教师可组织同学共同统计出三角形教具的总数,紧接着教师可以再发出后续指令:“拿到长方形学具的同学请起立”,同样也要求学生统计出学具的具体数量,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图形教学情境中去,既实现了对图形的强化认知,又达到了对小学生数字统计和计算能力培养的目的。教学、教具、图片以及多媒体音视频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中的合理运用,即满足了小学生的成长学习需求,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爱好特点,又能够充分抓住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归类对比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一题多问”和“一题多解”的教学手段,并引导学生多对逆向题进行解答和归类对比,以此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具深度、更加灵活,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教材知识灵活分析实际问题,并落实到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进而达到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终教学目标[3] 。例如,针对“一题多变”,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问题设置:1、公园欲种植柳树5棵、柏树10棵,问:公园此次一共种了几棵树木?2、公园欲栽种柳树、柏树共计15棵,已栽种柳树5棵,余下的全部栽種柏树,问:柏树有几棵?3、公园计划栽种一批树木。已栽种5棵,剩余10棵未栽种,问:公园此次总共极坏栽种多少棵树木?4、公园计划栽种15棵树木,第一批栽种了10棵,问:还需栽种多少棵树木才能完成计划?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问题设置方式,让小学生在题型变换中不断转变思维、深入辨析,逐渐掌握和理解更深层次的应用题数量关系,以多向思维逐渐锻炼、提升自己的思维灵敏度和深度。

(三)精心设计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设障立疑,使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设计思考题这一方式隶属于分层教学法的一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实际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做到统筹兼顾,不仅要保持并进一步促进成绩优异学生现有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兼顾中等生的知识基础巩固和强化,并且还要帮扶、激励后进生奋起直追。首先,教师要在确保每个小学生都基本掌握了教材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适当利用变形题进行强化教学。其次,教师还要积极利用课后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在课后向学生布置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自主去探索、去解答,进一步巩固、提升自己课上的学习成果。

2、鼓励质疑问难,鼓励创新,开发智力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由此可见,教师在设置思考题之后,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课堂上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问,踊跃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敢于为自己的理论为辩论[4]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生自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快速形成,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下的必然教学要求,也是今后教育界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新课改实行以来,更是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代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合理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抓住学生小学阶段这一重要学习时期,进一步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璐.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批判性思维启蒙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程立敬.数学绘本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3] 侯楠楠.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4] 徐妍.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海南省五指山市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低年级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