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2019-10-21卜同
卜同
摘要:近年来,由于大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促使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大众旅游的首选,基于此,文章将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以期确保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以及为大众提供更加舒适的旅游环境。
关键词:生态旅游;概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312-01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其开发的意义在于,既满足大众的旅游需求,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然而,由于开发者对生态旅游理念的不够理解,造成了生态旅游发展的不畅,因此,文章将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望对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是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提出,并在1993年,经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是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准则,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为依托,采取生态友好方式,进而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为一体的新旅游模式。它为旅游行业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旅游产品疏于形式
现阶段,困扰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旅游产品的开发疏于形式。部分旅游开发者,并未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含义,只是在产品的开发中有意识的模仿,将大众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游等与自然生态相关的旅游产品,统统归于旅游生态旅游产品,而这种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只是浮于表面,并未融入生态环保知识,使产品只是面对大众旅游者,而非生态旅游者。
2.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旅游的依托就是生态环境,然而,在实际的生态旅游活动中,开发者出于经济利益的思考,在开发时,不但未对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且在与自身利益产生冲突时,对景区环境进行肆意的破坏,如为了生态环境更具审美性,其不惜开山、毁林,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另外,为增加门票收入,在旅游旺季时,经常会对旅游者不加限流,使得景区容量超载严重,加剧了生态资源的恶化。
2.3 旅游者生态意识淡薄
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仍然以国内游客为主,而这部分群体中,除了生态环境保护人士、地理学专家、动植物保护学家等,还有一部分便是生态旅游爱好者,然而,这部分人群中,严格意义上来讲,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却少之又少,很多旅者的受教育水平与生态旅游者素质要求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们只是过多的追求物质、身体享受,忽略了生态资源的保护。
2.4 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多集中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由于历史遗留等,使得人们的受教育成都相对较低一点,而生态旅游的从业人员又多是从这些人群中筛选出来的,因此,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培训,但其生态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很多从业人员,会受到经济利益驱使,而忽略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本职,使得生态环境发展出现严重的管理问题。
3 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3.1 科学界定生态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衍生物,其目的在于引导旅游者参与到生态旅游的保护中,而利益追求则是建立在引导环保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开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大众旅游产品与生态旅游产品异同,并且做好理论研究工作,以理论为基础,解决错误认识,进而开发出更多的生态旅游产品,在产品中融入生态环保知识,以起到唤起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的作用。
3.2 坚持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先的旅游发展
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想使生态旅游产业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要在旅游资源开发前,做好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估,并对可能对自然旅游资源及文化旅游资源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且要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3.3 提高旅游者的生态保护意识
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是生态旅游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后,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可利用现下流行的微信、微博等,进行生态保护知识的宣传,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将这份认知付之于旅游活动中。
3.4 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
加强从业人员素质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环节,可利用当地高校教育资源,与高校联合,采取短期、定期人员培养计划,另外,可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等,是从业人员成为既懂旅游,又懂生态保护的高素质人才,为生态旅游事业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综上,诚然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基础,对问题逐一解決,未来的生态旅游及相关产业,必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猛.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绿色科技,2017(17).
[2] 王莹.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17(17).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