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物理教学的健康课堂
2019-10-21刘延松
刘延松
摘 要:让每个学生具有健全人格、良好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一要求的落实,需要靠构建健康课堂来实现。作为物理老师,笔者深知物理学源于生产实践,打造健康物理课堂需要教学内容健康、方法健康、教学过程健康,并能形成、传递正能量。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能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本文主要以笔者教授《力的分解》一课为例,浅谈在物理教学中构建健康课堂的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教学内容 方法 过程健康 传递正能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方针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湖北省教育厅开展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建设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由我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亲自担任课题组总负责人。在当天的开题报告会上,黄厅长说:“立足湖北课堂教学,我们将走向哪里?教育的本质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节课都是这个独特生命成长的摇篮。因此,打造什么样的课堂,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模式将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
国家教育系统这么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但不少自然学科的老师还是认为自然学科客观规律,不是人文知识,和健康联系不大,在日常教学中很难体现出来,甚至认为自然学科知识都是固定的只能照本宣科。这其实是对健康课堂没有真正理解。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涂艳国在《健康课堂建设引论》中从人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指出,健康课堂就是指课堂环境、管理及活动处于良好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是利用课堂小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大世界,让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关心人类的课堂。涂院长说,我们给后代留下什么样世界的关键是,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后代。所以健康课堂应该是所有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自然学科也不例外。
这些年一直在提的教育改革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作为重要问题之一被提到。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就是学习。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注重认知并没有错误。但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在于多依靠灌输。其实,对于认知,我们应该多用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着眼于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笔者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些都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所以,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也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笔者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或其他专家,而是老师能用健康课堂给学生以真正的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而健康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素养,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以笔者担任的高中物理教学为例,物理学来源于生产实践,许多物理学思想既能在物理学中应用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其他领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更好的处理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多和生活相联系多和其他学科相联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还能教会学生正确的处理今后学习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问题,达到真正的长效教学的目的。
下文主要以笔者教授《力的分解》一课为例,浅谈在物理教学中构建健康课堂的心得和体会。
一、教学内容健康
1.新课引入
初始的设计是:给出一节竹子,让学生用手掰开(当然很难用手掰开)。再让学生借助工具——柴刀劈开,从而引起悬念,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柴刀能轻易劈开而用手却掰不开?经反思觉得,这种引入方法不健康。学生用手掰竹子容易受伤,柴刀也是学生不易把握的工具,学生安全无法保证。所以为了既要达到目的,又要安全健康,笔者最终把方案改为自制教具,用细线吊重物,细线上挂一重物,当线夹角较小时,能吊起重物,当夹角变大到一定角度时,线断。方案修改后,效果明显:线的断裂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进来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这个新课引入体现出健康课堂的兴趣是浓厚的。健康课堂是学生安全快乐学习的课堂,是教师激情似火的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2.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涉及力的分解设计时,初始笔者对斜面上重力的分解没有按教材的处理去分析上、下桥的实例而是用人拖旅行箱来代替,并且把矢量的运算法则去掉了。笔者的想法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以及怎么对一个具体的力进行分解,再结合两个例题就达到教学目的了。这也是常规教学的常规做法。后经反复分析、思考,感觉不够健康,这是没有吃透教材,不尊重教材的一种做法。教材为什么要对斜面上的重力分解后分析上、下桥的实例,而且和矢量的运算法则一起一共给出六段的内容?笔者分析:其一、是想以具体的实例“大桥为什么要有很长的引桥”来阐明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其二、更是要让学生对矢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要是矢量相加,就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内容,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出健康课堂实惠的效果——课堂目标达成率高,课堂效益最大化,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二、教学方法健康
初始设计时,担心这节课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想尽量多地把要点、规律讲清楚,让学生尽快掌握这节的内容,结果成了以讲解法为主的一节课。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比较单一地依靠讲解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这样讲解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很难使学生有创造性的发展。当然,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讲解法的教学方法不好,一种教学方法必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只是,经过仔细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笔者发现用启发式、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
最终本课教学思路设计为:
①建模:利用实验引入课题,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物理模型。
②提出问题:一个力应该如何去分解?
③猜想与假设:既然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应该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④设计实验:实验一 定性分析;实验二 定量分析。
⑤实验验证:实验一 定性分析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实验二 利用力的传感器精确计算,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函数关系。
⑥得出结论:力的分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推广到所有的矢量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启发、探究相结合,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让学生熟悉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更因为学生的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获得了成功感,体会到了学习的喜悦,这促进了他们以后的学习,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当之无愧的健康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设计“聚焦课堂”,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教师科学教学,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师生双赢局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而且还促使教师的教学工作精当有效,使教师乐教,教得轻松、愉快、有效。这就是健康课堂,它营造一种师生双边都乐在其中的氛围,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教育这个场域中和谐共生,健康发展。
三、教学过程健康
确定好教学方法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后,在教学过程中也有颇多细节之处需经反复推敲而更健康,这样的实例其实不少。
比如在本课题引入的实验中,初始设计是用双手拉住细绳的两端,使夹角逐渐张大。但在具体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的做法有使人产生是实验者用力把细绳拉断的错觉。于是改进为:细线一端固定,一端系在一个吊环上,吊环可在滑轨上自由滑动,轻轻滑动吊环,张角就变大。操作者显得很轻松,不会使旁观者产生错误观感,实验效果就健康的多了。
又如,在“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多种分解方法”的教学中,初始设计是提问的模式。结果发现,学生回答时用言语难以表达准确,难以得到有无数种分解方法的结论。这种方式容易使答题学生不准确的回答混淆其他学生的思维,且浪费了其他学生的时间。经过思考,笔者将之调整为:在讲义上给出一个确定的力,要所有学生把这个力分解。然后把画得比较标准的几个同学的讲义投影在大屏幕上,问“他们画的都对吗?”学生回答“都正确”,既得到了“没有限制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种分解方法”的结论又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突破的难点:对一个确定的力在具体问题中该如何分解?这个改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了,动手了,利用目标驱动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达到了健康课堂的目标。这样的改进也使课堂的流程变简洁了。
又如,为了说明“一个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时,初始设计是给学生橡皮筋、铅笔、钩码,让学生自己模仿塔吊的三脚架去亲身感受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对此模型比较陌生,在给定的一分钟里,较少有同学能成功体会力的两个作用效果。为了给学生直观的实验效果,这个体验在后面谈斜面上的力的分解时再进行,这里改为演示实验:台秤上放一木块,水平拉木块,台称示数不变,但木块在拉力方向运动了;竖直向上提木块,木块不动,但台秤示数变小了。提问:如果是斜向上的力拉木块,同学们看到的现象应该是什么呢?学生猜想:示数变小,同时木块水平运动。实验效果和学生猜想的一样,任务驱动法体现出效果了。用实验结果和学生猜想的一致性,无声但有力地奖励学生的思考行为,强化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这也是课堂健康的一种具体表现。
还如,在探究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定量关系时,初始设计为三个力的大小都用力的传感器测量。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显示合力的传感器是用手拉住的,手不可避免的有抖动,而传感器的精度比较高,这样做导致读数不断跳变,几乎无法进行读数。可见,这是种不够健康的方法,怎么能允许在教学中存在呢?必须要改。笔者考虑到弹簧力的延迟性,把显示用手拉的合力的传感器换为弹簧秤,同时在自制仪器板上对应位置设置挂钩,这样一来,另两个力传感器的示数就稳定下来,实验效果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成为健康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再比如,本课教学进行到“对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该如何分解”时,怎么确定力的效果,不能简单地告知学生:力有使重物沿斜面下滑和对斜面产生压力的效果。这样做是不够健康的一种方法,新教学理念要让学生在感受中体会知识,对此,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讓学生的手做斜面,在手上放一本书,学生马上赶到两个效果:书对手的压力和书沿手下滑的趋势。这就比前面直接的告知要健康:既很好地解决了重力作用效果的问题,也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体验和实践。久而久之,碰到其他的物理问题时,学生也就会用身边的物件去体验和思考,并进而养成一种思维习惯: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实践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留心处处皆文章”,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以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为目标,我们的课堂氛围轻松了,教师教得愉快,学生也乐于学习,这样的课堂就是一种健康的、理想的课堂。
四、形成、传递正能量
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健康地实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之外,笔者觉得教学全程要形成、传递正能量,才能使健康课堂的效果得以真正实现。
例如,本课中在探究“分解一个力时,两分力夹角变大,两分力大小如何随之变化”的过程中,最开始笔者的设计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操作时,笔者发现这样的讨论不够健康。因为给的问题偏大,方向不够明确,学生讨论时范围过大,不易得到正确的结论。而且,这样有为了讨论而讨论之嫌。
经过改进,笔者调整为这样突破这个问题:先采用实验。一根细钢丝,用手直接拉,怎么也拉不断,利用活动三脚架,钢丝拉直卡在三脚架底部,手在顶上施力,比较轻松就把钢丝拉断了。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利用工具就做到了。这就启发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遇到困难要多想办法,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此阶段学生语文课上正学习《劝学》,这种改进和语文课中“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结合,是用事实告诉学生: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开动脑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同时还进行了学科综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接着让学生画图,得出“两分力夹角越大,则两分力也越大”的结论。最后进行理论分析:当夹角接近180°时,两分力可接近无穷大。顺势鼓励学生,只要我们有毅力,不断努力,最终可以达到我们自己都无法相信的高度。
这个难点突破的过程就是一个涉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传递正能量的过程,是课堂健康的又一体现。这样的课堂环境是生态的,课堂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课堂的文化环境是阳光的,课堂合作的氛围是积极的,课堂的整体情绪是快乐的。
这样的改进,既实现教师教学环节组织的科学性,又兼顾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生态环境;既体现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的综合培优,又体现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既是教学改革的一种目标导向,更是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精神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这样的健康课堂就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的规律和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依需施教,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而构建的一种科学实惠、生态和谐、简便易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
就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跨世纪思考之三》一文中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我们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以上是笔者个人的心得,希望笔者的尝试能为与笔者一样战斗在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同仁们提供一点点新思路,推动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上诸多环节存在的困惑、问题或可改进处,进而去寻求或构筑具有可操作性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堂教学新途径。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笔者的探索只是抛砖引玉,笔者非常愿意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贡献绵薄之力,希望湖北省健康课题的研究乃至全国的教学改革取得可喜的成果!
參考文献
[1]唐秋婷,梅皑.构建初中物理健康课堂的探索[J].中学物理,2014,32(20):73-74.
[2]刘胜.构建物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12):96-96.
[3]涂代清.如何构建和谐的物理教学课堂[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7):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