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到旅游景区的转型发展思考

2019-10-21覃琼玉

度假旅游 2019年2期
关键词:景区

覃琼玉

摘要: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打造成遗址类景区是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遗址保护和展示水平的不断提升。文章基于当前国内遗址旅游类景区的发展热潮,以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转型旅游景区的发展思路,并提出遗址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区;遗址文化旅游;甑皮岩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9-0185-02

1研究背景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以公园为形式,凭借丰富的遗址遗迹和遗物等资源,将保护、科研、展示、教育、旅游等功能融为一体,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但考古遗址资源本身观赏性和体验感较差,难以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单纯依靠国家专项资金实现保护和传承,对多数考古遗址公园而言,并非长久之计。因此,如何基于景区功能的角度,结合考古遗址资源的特质,让文物活起来,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年代约距今在7000年至12000年间,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遗址和人类伟大发明"陶器"的起源地,是具世界性影响的文化遗产。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建设项目,是华南地区向世界展示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将其作为转型案例进行研究,对于桂林展示历史文化底蕴、促进文旅融合具有深远意义,并对国内同类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2遗址旅游类景区的转型发展难题

2.1景区的旅游功能定位相较弱势

目前遗址公园功能更多偏向于保护与展示。而景区功能强调对文物进行深度挖掘、包装和激活;反之,具有运营性质的景区,才能更好在经济上反哺遗址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而这需要实现景区的旅游功能定位为前提。

2.2旅游规划的功能和地域受限

在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往往基于文保规划的角度进行边界和功能地域的界定;而旅游规划则强调从旅游要素的角度,以遗址资源为核心,延伸至景区外其他资源进行整体设计和线路规划。因此,两类规划有待融合共通。

2.2从资源到产品转换的难题

遗址公园是文物的载体,虽具备资源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但枯燥晦涩的文物距体验产品仍较远,传统展示无法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必须转换文物资源的“高冷”姿态,从意识上转换为市场产品开发思维,在功能区划、配套设施、人才建设上充分考虑旅游服务的需求。

3遗址公园转型旅游景区的发展思路

3.1形成政府和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

挖掘和保護文化的最大价值在于传承和推广。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结合到当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去,采用“政府负责整体协调+市场进行专业运作”的管理模式,并制定遗址合理利用和开发的政策、标准、制度,科学指导遗址保护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使其真正转型为具备运营性的旅游景区。同为文化遗址的桂林靖江王城景区自从将经营权转让企业,在文化推广和旅游市场中都获得较好成绩;对甑皮岩而言,管理模式改革同样为实现转型的关键。

3.2大区域整体统筹遗址公园的规划

对国家遗址公园进行的规划,应整合地方文化、旅游及城建等相关部门,立足遗址公园的核心保护区,突出“遗址+原真保护+旅游”发展模式,放眼大品牌、大区域进行统筹完成。因此,甑皮岩遗址公园未来的发展目标,应以史前文化为特色,以甑皮岩遗址为核心,整合外围用地空间,辐射整合桂林70余处洞穴遗址群,丰富完善桂林城市公园形态;同时加大旅游交通完善、景区星级申报和旅游线路推荐等方面的力度,形成更大的“旅游+文化”的功能地域。

3.3文化体验产品融入科技和创意

从体验经济的角度出发,在对旅游产品设计时融入新科技和文化创意。首先,通过声光电科技运用,突出甑皮岩遗址公园的史前洞址观光、文物展示、文化体验;其次,和IP文创孵化,加快文化旅游商品体验项目的研发;再次,遗址保护也要积极融入“互联网+”的理念与思维,为文旅融合的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4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创新策略—以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4.1基于“原真”,提炼文化主题

基于遗址的原真性,深入挖掘文化特色,提炼文化主题。作为距今万年历史的洞穴遗址,以史前文化为核心,再现甑皮岩人生活情境;以“史前甑皮岩,一回走万年”为主题,全方位呈现新石器时代灿烂的人类智慧,打造史前遗址文化品牌。

4.2还原历史场景,营造体验氛围

与国外石质遗址不同,我国考古遗址多为黄土遗址,且遗存少、风化严重;加上甑皮岩本身规模小、分散广,观赏性和审美体验差。因此,需要进行情境规划,还原和提升历史场景。甄皮岩洞穴遗址核心保护区的外围预留有较大可开发空间,可利用其空地和水域,根据甑皮岩人时代的历史场景和自然环境特征进行景观设计,辅以文化墙和景观雕塑群。这既可创造遗址文化情境,渲染史前文化氛围;又能增加绿地面积,提升其公共产品功能。

4.3模拟历史情境,创设动态场景

洞穴遗址和雕塑景观均为静态展示,只有创新性还原动态体验场景,才能使游客真正感受到遗址文化灵魂。一方面,依托情境主线,利用虚拟技术来动态演绎历史情境,再现人物、事件,如360度全景虚拟场景展示、幻影成像系统、虚拟考古体验、虚拟网络游戏等让游客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增加游客互动。另一方面,根据洞穴遗址的功能分区来加大比例真实还原甑皮岩人的生活场景,建造历史时期的文化体验园,设计石器打制、骨器磨制、陶瓷制作、原始烹饪以及狩猎射箭等原生生存技能体验项目,可供游客体验演绎“万年前的桂林人”。

4.4勾勒独特情境,创新项目设计

首先,体验考古过程也是考古遗址的吸引力,可设计模拟考古体验中心,感受“小小考古家”的工作乐趣。其次,提炼时代背景的文化符号来进行主题包装,即收集与遗址文化、桂林文化相关联的成语典故等设计成互动游乐项目,如据图猜成语、信息传递等,满足游客有“看头”有“学头”的需求。再次,结合甑皮岩人饮食文化、融入桂林地方菜肴文化,打造甄皮岩特色饮食文化项目。最后,在论证可行性的前提下打造演艺文化节目,再现史前灿烂文化。

4.5融入文创思维,创新旅游商品体验

如何凸显旅游商品个性特色,创新购买体验情境,一直国内景区的发展难题。一要旅游商品的设计要源于生活、融入生活,将甄皮岩遗址文化符号创意式地植入符合人们生活需求的产品;二要引导游客参与旅游商品DIY制作体验环节,创设旅游商品的购买体验情境;三要与桂林其他文化景区抱团合作,并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和形成产业链。此外,开展各类节庆主题活动和科普教育活动,既是景区营销策略,也是提升国家遗址公园的公共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罗翔,廖斌.探索从考古遗址公园到旅游景区的供给侧改革之路(二)[EB/OL].巅峰智业, http://www.aftrip.com/FAQ/2016/08/03/14232711895.html, 2016-07-21.

[2]罗翔,廖斌.落地执行:六大问题探索从考古遗址公园到旅游景区的转型之路[EB/OL].巅峰智业, http://www.tkblbz.com/research/detail/4108-685e5cf6f9.html, 2016-01-05.

[3]旅游产业开发平台.绿维研究:大遗址旅游开发的情境规划5法[EB/OL].旅发网, https://mp.weixin.qq.com/s/61L-CBqe4Xw26Ruc4VyqGg,2018-05-17.

[4]付妍,肖景义,薛明月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青海省喇家遗址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6(6).

[5]周海.大遗址保护与旅游融合高峰论坛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五届联席会在桂林举行[N].中国文物报,2015年11月24日,第001版.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景区
把荒山打造成4A景区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黄金周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景区最大承载量不能是个“软指标”
“猴”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