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安盟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9-10-21陈秀勇

度假旅游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陈秀勇

摘要:针对兴安盟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蒙古族风俗习惯及各类旅游环境等因素,通过实地调研兴安盟草原生态旅游开发领域当前的主要状况以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试图找到更为合理的开发模式,同时给出相应的草原生态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对策,可为兴安盟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兴安盟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2-0170-02

1 引言

草原生态旅游业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自然进行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通过亲近自然,将自然生态和人文进行结合从而实现自然生态的产业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1]。兴安盟地区是汉蒙满回等多民族的混居地区,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蒙古族聚居区,草场的开发利用与完整保护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各族人民的生计和情感。

2 草原生态旅游概述

草原生态旅游一般以欣赏和研究草原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特色为对象,以具有观赏性和可进入性的草原作为旅游目的地,对草原景观、物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和观察的活动[2]。

草原生态旅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舒适的自然环境,草原广

袤无垠、水草丰美;第二,生物多样性,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第三,独特的文化资源,民俗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种生活习惯[3]。草原生态旅游属于较为稀缺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应当合理地进行使用,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3 开发草原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3.1 开发草原生态旅游能起到对生态保护的教育功能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大自然的,通过生态旅游的形式,可以使人们更为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大自然,增强对大自然的感性认识,因此对大自然现有的植被等环境进行保护[4]。

3.2 开发草原生态旅游是拓宽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

开发生态旅游大大拓宽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大幅改善他们生活条件的同时,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为当地的其他行业起到积极带动作用,例如提高地方知名度,宣传蒙古族文艺文化,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娱乐、交通、商贸、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4 草原生态旅游产业开发现状及现存主要问题

4.1 草原生态旅游产业现状

兴安盟的草原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从属于科尔沁草原,风景优美,旅游资源较为富足,北接呼伦贝尔市,南与通辽市和锡林郭勒盟的草原接壤,东部与富饶的松辽平原接壤,西有被誉为“亚洲的阿尔卑斯”的阿尔山国家AAAA级景区。草原上有诸多蒙古族特色旅游景点,境内的乌兰毛都草原是世界公认的自然条件较为宜人的草原,无沙化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4.2 现存主要问题

4.2.1 景区过于分散且规模小

兴安盟的草原生态旅游点较分散,各景区缺少合作,规模集聚效应难以形成;对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不够系统、科学;由于景点过于零散分布,整体的草原文化无法得到诠释,这些都影响到草原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甚至造成草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4.2.2 缺少旅游产品创新和多样性

该地区在生态旅游方面仍然走的是粗放式发展的路线,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的旅游需求的需要,因此在这一方面要调整产品的结构,进行特色风情的旅游产业的打造,从而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从而保证产品具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4.2.3 草原生态环境未得到有效保护

对草原生态的开发不能顾此失彼,要与环保工作同步开展 [5]。草原生态旅游业若是不能合理开发,就会破坏草场资源与草原生态环境。各草原旅游区普遍存在垃圾污染的现象,例如河水污染、白色垃圾污染等,由于游客或游客所乘车辆经常直接践踏草地,致使草场破坏、沙化严重。非法在草场修建铺设旅游游乐设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2.4 景点各项管理水平有待于提高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兴安盟呈现出开发经验方面较为明显的缺陷,没有较为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进步空间、管理层管理手段不专业以及草原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无法提升等现象,从而很难将生态旅游开发这一旅游事业长期稳定地经营下去,而是问题丛生。此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方面有待于完善并加强执行力度,粗放式经营管理旅游区,或者游客众多时糟糕的生态旅游氛围等也应得到改善。

5 草原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与建议

5.1 以空间集聚和小规模分散开发模式发展草原旅游业

小规模分散开发模式可作为空间集聚成规模开发的必要补充,依据其特色鲜明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旅游开发模式,使得生态旅游不只有大而全的规模模式,从而丰富草原旅游的开发模式,吸引游客常驻足。对草原旅游业的开发要做深做精,要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来进一步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从而形成正向的循环,在旅游的过程中要進一步控制观光者对目的地的不良环境影响[6]。

5.2 提升草原生态旅游产品组合开发水平

现有的旅游产品仍呈现出较为单一的特点,不能对游客产生强有力的吸引,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有利于发挥当地人文、历史的特色,将蒙古族民俗风情、蒙古族历史文化、蒙古族藏传佛教文化、蒙古族红色政权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剥削压迫等历史文化内容进一步与旅游景点进行结合,从而让游客产生记忆点和情感共鸣。另外,草原生态旅游也可与其他旅游产业相结合,兴安盟地区除拥有广阔的草原之外,还拥有阿尔山国家级景区等诸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利用,达到提升游客对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体验的效果,提高客流量,增加旅游产业收入。

5.3 建立政府与市场融合的现代化管理服务体系

首先,合理科学的规划是旅游产品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7]。政府和景区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监督机制、发展规划和旅游法规。在兴安盟草原设立环保的监测点,对区域的环保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并且进一步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从而保障旅游事业的稳定、持续的发展[8]。其次,建设完善的草原生态旅游服务体系,在专业的服务和管理人员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并且对人员进行专业的岗前培训,让旅游人员真正专业起来,真正让精品旅游和贴心旅游成为可能,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

5.4 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9]。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明确规定政府部门、游客以及居民的行为;第二,将生态环境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以此增加草原生态建设投入;第三,严格控制游客的接待量;最后,培育高素质现代游客牧民,摒弃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10]。

6 小结

兴安盟具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同时具有农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宝贵的游牧文化旅游资源。严格执行对草原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加强草原生态旅游业与其他类型的产业的融合和交互发展,从而焕发草原生态旅游新的生机,进而将旅游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会推动兴安盟草原生态旅游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打开旅游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獻:

[1]马林.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04):65-71.

[2]艾琳,卢欣石.中国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09,31(02):96-101.

[3]李琼.许昌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浅探[J].许昌学院学报,2015,34(3):135-137.

[4]陈佐忠.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4(2):42-45.

[5]赵艳.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1):227-230.

[6]郝晓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06):112-117.

[7]史世臻.许昌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J].许昌学院学报,2017,36(1):122-125.

[8]王淑华.河南省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0(4):16-18.

[9]林绍贵.河南省生态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1):39-41.

[10]黄志敏.内蒙古地区生态草原旅游开发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2):5584-5588.

【通联编辑:光文玲】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探讨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京津冀将共建两大生态旅游协作区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