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社会治理

2019-10-21杜金梅

科学大众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政府

杜金梅

摘   要:十八大以来,党在社会治理方面有许多创新,可以概括为一个体制、一个格局、4个体系,通过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即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法治化。

关键词:创新;社会治理;政府;社会组织

社会治理主要解决的是社会如何化解矛盾的问题,每个人都有生存需要和社交需要,并在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创造价值。在社会当中,不同的社会个体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样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的不断增多,会影响其活力,同时对整个社会的安全造成威胁。这就需要进行社会治理。学术界对社会治理的定义很多,但本文认为社会治理主要是指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等多方之间的充分协商、合作,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种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社会的和谐稳定成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差距,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社会治理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社会治理经历了从维护社会治安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越来越体现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实施策略。十八大以来,党在社会治理方面有许多创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与法制保障的体制,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负责。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极端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政府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包揽社会治理的一切事情。如今的社会治理的需要形成了“社会各个群体共同参与的治理”局面。

党委领导,总览全局。中央的顶层设计,中央制定原则性、宏观性、指导性规范,中央的大政方针制定政策必须落实,从上到下逐级加压、督促落实的政策执行机制,把政策蕴含的改革红利转化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红利。

政府负责,具体实施。政府负责公共安全、公共管理治理,引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局面。

社会协调,壮大组织。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严重不足,培养不够、发挥作用不够,认识也不到位。现在发达国家每万人有100多个社会组织,发展中国家每万人中有10多个社会组织,而中国每万人当中只有5个社会组织。此外,党和政府做了很多社会组织要做的事,党和政府的这种大包大揽,挤压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大力提倡公益性、慈善性的事由社会组织承担,应大力发展、壮大社会組织,例如一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可以由政府出钱购买,社会组织来提供等。

公众参与,人人尽责。在物质匮乏时期,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诉求尚不突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得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政府需要引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局面。

法制保障要求尽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转变工作作风、改变思维方式,各级党委部门及广大民众要学会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做到有效的社会治理。

2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在共建共享基础上增加了“共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治理的思想。

共建强调共同参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在坚持政府主导前提下,积极推进政社合作,认识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并为其发挥作用创造更多机会。同时还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实现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共治强调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要善于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应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有效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完善多元治理格局。同时,还要发挥基层自治功能,提高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增强老百姓的道德水平,保障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利,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办。这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共享强调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在社会治理方面必须实现共享,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治理要强化保障民生的举措、创新改善民生的思路,尤其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社会治理还应注重完善有利于共享的制度,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3    健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控、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治理4个体系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首先,社会各个领域都要重视公共安全的建设,树立公共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其次,从全过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预防体制建设、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善后处理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最后,抓住重点领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编织立体化、全方位的公共安全网。

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首先,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其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最后,要以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为抓手,实实在在维护好公共安全,保护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3项权益,即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正确认识问题的严重性。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不同群体间观念参差不齐,存在差异,利益复杂多变,矛盾突出。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三观。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抗压能力和逆商,提高社会化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后,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自尊、自信、自爱和自立,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社会心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首先,明确目标。治理者和被治理者都是人,人是关键,具体的人都分布在社区。因此治理的重点在社区,应把财力、物力、人力更多投到基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其次,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应用网络平台管理和社区服务,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最后,强化社区自治功能。人们生产生活越来越集中到社区,社区成为了社会建设的基本单元,社区居民需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为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贡献自己力量。

社会治理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即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社会治理社会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政府需要转变职能,由过去对社会治理大包大揽逐步简政放权,例如通过购买服务或招投标等不同方式将一些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交由其处理。同时需要重视社会组织和调动社会组织、广大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法治化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要强调执法的公平、公正,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使公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让每一个个体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加强全民法制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社會治理智能化,就是要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治理,使社会治理在分析、服务、治理、监督、反馈等方面更精准化,更好地为社会成员服务。社会治理专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专业化体现在人和物的专业化,重点是打造一批专业化人才队伍。人才队伍要达到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要求。其次,还要用好社会治理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社会工作者的奖惩激励机制、优化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待遇,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社会治理专业化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加强社会治理各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要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健全社会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来协调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举措的带动下,实现了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新局面,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吴忠民,李回英,王道勇.社会建设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社会治理政府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