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

2019-10-21于海祥

关键词:面具世界人生

于海祥

摘要:生活世界包含人的一切生动而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基于物质生活而产生的情感、道德、审美等内在的精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应从关注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着手,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灵塑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關键词:语文教学生活世界中学语文学生主体

何谓“生活世界”?马克思的理解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胡塞尔的观点是人存在其中、参与其中并且保持一定目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由两位先哲的观点可知,生活世界就是由我们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它包含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一切生动而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基于物质生活而产生的情感、道德、审美等内在的精神生活。由此看来,学生的生活世界,不仅应当包含学生的过去、现在、将来等外在的日常物质生活,还应当包含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懂得健康而诗意生活等息息相关的内在的精神生活。无论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特征层面看,还是从课堂实施的过程、效果层面看,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都有深远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不是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而抽象存在的,它是学生生活世界的一种呈现形式。“不观高崖,何以知巅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中对其修订的基本原则有这样的描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健康,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如果在教学中能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就会逐渐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语文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因此,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不仅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更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性,凸显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

(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指向学生的发展,但语文学科内涵的丰富性又让其对学生发展发挥着特殊的作用。《2017版课标》中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由感性走向理性,还可以引导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进行思考。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可以脱离感性的现实生活对抽象的文本进行理性地思考、感悟,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多种途径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独有的人文性特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正向的熏陶、启发,甚至在激烈的交流、讨论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获得健康生活的内驱力。

二、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教学实践

笔者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可以预约的雪》一课,尝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例如,对于文中“但是历经岁月的拖磨,我们逐渐地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这句话的理解,这样实施教学:

师作者为什么将“常”比作“面具”,将“变”比作“眼睛”?

(学生难以理解,陷入僵局。)

师我们在生活中戴过面具吗?

生戴过。

(学生七嘴八舌,打破僵局。有的说戴过孙悟空的面具,有的说戴过老虎头的面具……)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在生活中戴过不同的面具?

生我曾经在买面具时,试戴过好几个不同的面具。

师我今天也准备了两个面具(面具最好没有鲜明的表情),有没有哪一位同学愿意分别试戴一下?

(一位学生试戴脸谱面具,其他同学大笑,场面活跃。)

师请这位同学用喜悦的眼神试戴这两个面具。请大家注意观察面具和他的眼神。

(学生窃窃私语。)

师再请这位同学用愤怒的眼神试戴这两个面具。

(学生试戴。)

生他虽然戴着不同的面具,但眼神都一样。人可以戴不同的面具,但眼睛才是心灵的窗户。

生“面具”是不变的、表面的、不真实的;而那隐藏在面具中的“眼睛”,是变化的、真实的、本质的。

师作者用这个比喻意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

生真正的、现实的、本质的生活是变化着的。

通过体验来理解作品中富有深刻内涵的语言,不仅能让沉闷的课堂焕发生机,更使学生对作者富有哲理性的语言理解得更深刻。这种教学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中人物在特定处境中的心理和情感的微妙变化,更加透彻地领悟作品的深刻意蕴。

又如,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应对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变”,笔者设计如下教学:

师生活中,我们都希望生活是理想的,是“常”的,然而,生活毕竟是现实的,是“变”的,而且有时候,变化之大超出我们的预期。面对这样的巨“变”,作者说:“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作者“畏惧”什么?为何而“茫然”?

生作者对人生的巨大变化感到畏惧,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在这样的变化面前却无能为力感到茫然。

师我们该何去何从?(短暂停顿,让学生思考)我们先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先来看看作者的想法。请大家齐读第18、19小节。

生(读)“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蹈。”“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定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师面对人生流变之巨大,我们往往会陷入幻想,幻想人生能够恒常不变,甚至幻想时光能够倒流,回到曾经的美好时光,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即使时光真能够倒流,能够回到从前,但时空能够定格、岁月能够定影吗?

生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师“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局”呢?

师作者在面对这个“困局”时有没有新的思考,有没有新的审视?

生有。作者说:“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緣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师如此看来,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地对待生命里的“常”与“变”?

生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悯恕之心。

师正确地看待生命里的“常”与“变”,有什么好处?

生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外在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面对人生的变化无常,我们该何去何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给学生3分钟左右时间思考问题,组织语言。)

生中考时,没有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刚开始很伤心,觉得命运不公,甚至想要放弃求学之路。但现在想来,这也未必是件坏事,这正好可以鞭策我更加努力,把握好现在。因此我不悔不忧,既来之,则安之。

生我想,在遇到人生的困境时,首先应该不怨天,不尤人,其次要冷静思考,如何才能彰显人生价值。

对于人生中无法回避的人生无常问题,学生起初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对待。在教学中采用以上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基础上思考、交流,使心灵受到撞击,从而形成对人生之变的正确认识。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9年重点话题征稿启事

本刊中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19年,我们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深度学习在各学科的落地;

2.核心素养测评与教学;

3.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

4.语文教学的专业性研究;

5.“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实践;6.科幻题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7.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学教育研究;

8.PME教学案例研究;

9.高中数学教材修订研究;

10.英语教材的解读与使用;

11.科学史在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2.理工科思维的培养。

期待您的关注与参与!来稿请发至本刊投稿邮箱:rre100@vip.sina.com。勿寄个人,以免耽误稿件审理。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的原创性作品,切勿一稿多投,稿件2个月内未接到答复,可另投他刊。

《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

猜你喜欢

面具世界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漫画二则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南瓜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