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核心素养在班级真正落地在小学班级中构建道德社区的实践与思考

2019-10-21张高聪

锦绣·上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群体班级小学

张高聪

摘 要:良好的班级群体氛围,尤其是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级传统,不仅是衡量班级群体发展水平的重象征,也是有效进行班级指导的必要条件。在班级中创造一个道德社区,让学生在归属感的寻求过程中,在和睦宽松的班级氛围浸染中,在班主任的道德魅力影响中,使学生不仅成为班级的一份子,更是这个近距离的道德社区的生活者和成长者。

关键词:小学;班级;道德社区;群体

中国有句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生动地说明了环境对于品德形成、人格塑造地此种意义。对此,美国学者诺尔特曾有过这样的名言: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

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长怀敌意;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

在忍耐中长大的孩子,富有耐心;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

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激;

在正直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

在安全中長大的孩子,有依赖感;

在赞许中长大的孩子,懂得自爱;

在接纳和友谊中长大的孩子,寻得了世界的爱。

与家庭作为首要群体相比,班级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第二重要群体,作为学校履行育人职责的基本单位,班级的职能早已超出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范畴,促进身心健康、健全人格、个性发展已成为教育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对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尽可能使班级变成一个道德社区。

一、寻求归属感,坚固道德社区的基础

在班集体中,学生的年龄相仿,心理水平与学习程度相当,大家在一学习,一起生活,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得到班级其他成员的尊重、认可和接纳。品格教育学者利康纳对如何"在教室中创造一个道德社区”有着如下概括:[1]

1.通过如下的活动帮助学生相互了解:

·结成伙伴

·班级通讯录

·个性书包

·班际笔友

·座位抽签(减少帮派影响)

·讨论良好情感和不良情感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省(分享成就,交流志向等)

2.教导学习相互尊重,认同和关心

·通过提供其他人的情况增加学生的同情心

·阻止对行为特别的学生的伤害行为

·进行一些诸如"感激时间”、"好人好事树”、"表扬的力量”之类的活动,使学生养成相互认可的习惯和拥有良好的习惯来关心和帮助他人。

实践证明这样的德育社区还是单薄的。只有做足目标及初始阶段的积累工作,班级的道德社区才能更稳固。德育目标作为德育氛围的点燃源,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德育目标的亲近,使之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鉴于德育目标主要关涉态度、情感、价值观,大体上属于教育目标中的情感领域,在一开始的注意阶段就应让学习者感受到某种现象和刺激的存在,这种对某种情景产生的某种观点或心向,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二、铺垫宏观化,营造必备的宽松环境

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班级成员更愿意向彼此吐露心声,彼此的信任度更高,更容易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上个学期班内同学的融合已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氛围,我决定在班内继续建立“个人档案记录本”,派专人负责统计每个人的点滴进步和所做的好人好事,并认真记录在册,一周一宣布。这样,一方面可以抵消他们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饱尝自身努力后成功的愉悦和自己为别人付出后的心理满足,从而在其内心形成强大的“磁场”,吸引他们继续发扬下去,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形成潜移默化互相影响的氛围。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会感到老师和同学们时刻都在关注自己,自己的任何努力和点滴进步都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从而在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营造了和谐、融洽、宽松的氛围,达到激励全体学生并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体验中共同向上的目的,为进一步开发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思想是行动的保证。只有学生的心情舒畅,学生关系融洽,才能让他们的表现进步有所保证。

三、魅力班主任,增强德育社区的辅助作用

在班级德育中,班主任关爱和公正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到,无论他们是否引人注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遵守班集体的规则,他都会像其他学生一样平等地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重视,这样才会使他们进行“真正的交往沟通”,从而注意到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和建议,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班中浓厚道德氛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要有坚实的基础,宽松的环境和积极的辅助,开辟校外的道德阵地也是巩固班级德育的另一条途径。“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在教室悉心种植道德的幽兰,让其散发沁人心脾的香味,让学生和幽兰为伍,最终也能自散芬芳。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利康纳著.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

[2]万玮.班主任兵法[M].

[3]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4]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群体班级小学
班级“无课日”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