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实践性知识”的区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2019-10-21景生进
景生进
摘要:“实践性知识”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益极为关键,但当下以“实践性知识”为研修重点的教师职后培训活动相对薄弱。初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联盟聚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目标,创新教师培训的形式与内容,着力解决好教师隐性知识的外显化问题,积累了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的相关素材。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离开教师日常的专业实践则为无源之水,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是其专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在职教师培训开始从关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转向为关注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培训形式开始从培训者“教”、受训者“学”的模式转向为培训者、受训者共同学习,即从“向一流学习 ”转向“与一流共同学习 ”。
一、掌握“实践性知识”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师作为专门的职业,需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等,其中“专业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类。“理论性知识”主要指可以通过阅读和聆听所获取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原理类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怎样做”的知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以个人经验为研究起点的个别化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综合和运用,镶嵌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缄默性、个体性、反思性等特点。
根据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Polanyi)的知识分类方法,从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态与特点上看,“理论性知识”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实践性知识”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多数课堂场景中教师的选择与判断、决策与反应常常是由实践性知识支配的。因而,钟启泉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作为实践者在具体教育情境里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的活动。教师生涯就是伴随着‘实践性知识的成长,并且享受‘实践性知识喜悦的生涯。”
基于上述分析,“实践性知识”可谓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进行缜密的反思与总结,不能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这种知识就无法形成和展现,教师专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实践性知识”的“缄默性”决定其难以外显,教师自身在积累和提升“实践性知识”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甚至缺乏主动意识,当然也难以有效地进行整理与表达,因而实施在职培训是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必要途径。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教师在职培训存在如下问题:培训机会多,但聚焦专业能力提升的培训少;培训内容多,但紧扣真实教学情境的培训少;培训顶层设计多,但真正关注一线教师需求的培训少;培训规模大,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培训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参训者的参与和体验,等等。故构建初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联盟(以下简称“发展联盟”),创新教师培训的形式与内容,促进教师个体与“发展联盟”之间的意义性互动,着力解决好教师隐性知识的外显化问题成为区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之选。
二、“发展联盟”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促进青年教師专业发展,需要构建高效的“发展联盟”,而成功构建“发展联盟”应当具备以下几种特性。
(一)交互性
帕尔默曾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的对话……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发展联盟”着力创造多元的互动交流形式,鼓励成员持续对话、研习案例、集体备课、加强反思,努力实现“实践性知识”的重构。
(二)情境性
与传统型培训迥异的是,“发展联盟”重视依托真实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师培训,通过上课观课、研讨教学案例、开展基于情境的体验学习等,使成员置身于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围绕培训活动中共同关注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展充分探讨,以激活并外显成员的“实践性知识”。
(三)同一性
联盟成员必须具有发展“自身专业能力”并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共同愿景,由此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成员的参与程度,促进每一个个体的“我”逐渐融合为集体的“我们”,共同提高教师自身和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
(四)差异性
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特点,“发展联盟”应允许成员的差异性存在并视之为必要的学习资源。联盟在组织活动时,积极鼓励成员将个人知识呈现为公共知识,成员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和共同研讨,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养分,使公共知识再次转化为个人知识,用以改进个人教学问题,促进自己、他人和群体共同进步。
三、指向“实践性知识”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指导专业阅读,提升理论素养
没有专业阅读,就无法造就真正的教师。“发展联盟”坚持理论性和操作性兼顾、前瞻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原则,定期向成员推荐阅读书目,指导他们采取“阅读+写作”的方式,改变传统固化的职业生态,力求将他们从彼此割裂埋头应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智慧成长来提升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
“发展联盟”着重向青年教师推介了日本学者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发展联盟”全体成员对该书进行深度阅读,平均每人撰写了4篇读书笔记,组织了3次读书交流活动,对“什么是学习”“如何进行学习”等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解读,实现思想的分享、智慧的激荡,对于引领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习范式转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发展联盟”要求成员坚持撰写教育反思、教育故事、课堂实录等,原则上每月1篇,上交存档。以此促进青年教师逐步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在长期的自主阅读与写作中摸索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写作水平,从而成为爱阅读、会阅读、能写作的教师。
(二)开展主题研讨,着力问题解决
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活动必定要聚焦核心主题,核心主题主要依据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历的教学困境而确定。教研员每学期通过调研视导和问卷调查征集教师需求,遴选1~2个重点研讨主题。研讨主题确定后,教研员进一步划分主题研讨任务并分配给具体成员,指导他们加强自我研修,提升理论素养。开展主题研讨时,每位成员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资源的提供者,需要全程认真聆听、积极研讨,并及时撰写研讨小结上交存档。主题研讨指引下的行为跟进要“同频共振”,通过开展课堂观摩活动,引领教师以典型课例为载体对研讨成果进行检验、剖析,生成新的问题,推进后续研讨。
(三)组织观课议课,实现共同发展
观课议课与丰富的教育实践情境紧密结合,使得所有的参与者尤其是观课者能置身性地参与,促进其现场学习力的增强。每学期“发展联盟”的导师和骨干教师至少执教一节“示范引路课”,其他成员执教一节“汇报展示课”。“汇报展示课”教学设计以“自主备课—小组完善—导师点拨”流程进行,两种课堂都要充分体现“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课堂教学要求,力求常态真实,导向鲜明。
观课过程中每一观摩者均承担相应的工作,有的对课堂教学状况进行全程摄录,有的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如教师的课堂管理、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板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师生互动的形式及次数、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及质量、不同类型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观课议课最主要的环节是围绕课例进行研讨,观课教师与授课教师共同分析教学得失,实现智慧碰撞,促进共同发展。每次观课议课结束后,教研员布置执教者撰写教学反思,观课者撰写观课心得,在规定时间内收集归档。
(四)研究微型课题,促进智慧成长
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而微”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具体而微”的研究课题,贴近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更有其效率与效益。微型课题研究并不是严格的“科学研究”,而是意在将教学实践、学习与研究融为一体,帮助教师学会教学,进而改进、优化教学。
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一是精选研究课题,课题应当贴近教学现状、贴近自身实际,切口较小且迫切需要解决;二是加强自我管理,在确定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步骤、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提升研究能力;三是及时内省总结,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为解决自身教学实践问题而进行的批判性思考,能够逐步加深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发展联盟”要求每位成员每1年度需申报并完成1项校级微型课题研究,每3个年度需申报并完成1项市级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使青年教师深刻地感受到“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专业发展的作用,真切地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体会到“拨开云雾,喜见阳光”的幸福与快乐。
(五)举办竞赛评比,搭建成长阶梯
从教学实践来看,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把握学生认知障碍、捕捉教学要害、实施有效教学方面与成熟教师差距甚大。“发展联盟”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其竞争、示范、研讨、激励、交流等功能,努力搭建青年教师的成长阶梯。
区域学科竞赛评比主要包括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微课评选、信息化教学能力竞赛等,参赛选手的选拔与竞赛一般都按照“校内选拔—镇(校)打磨—市级比赛”的程序,各个环节的实施一定要注重公平、公正、公开,确保竞赛评比活动的权威性。竞赛评比活动的最后阶段,教研员均组织参赛选手、评委和观摩教师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和内容进行研讨总结,通过对话交流,形成思维碰撞。
实践证明,指向“实践性知识”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凸显情境再现、交流互动及自我反思的特质,能够引导青年教师感悟其教学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促进他们内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提升既有的经验水平。
參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2]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3]徐雄伟.国际比较视野中的在职教师培训模式探索[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5).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