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信息推送背后的束缚

2019-10-21黄晓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

黄晓朦

摘要:算法时代,层出不穷的数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旋涡,以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进行分发的新闻实现了根据用户需求匹配信息内容的精准信息传播模式,但对于数据手段的过分依赖造成了信息接收端的用户深陷于“信息茧房”中无法自拔。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拉大造成了个人认知的偏激和群体意志的极化。本文通过对“信息茧房”的产生与发展原因进行分析,试图寻求出破解“虫茧”束缚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算法时代;个性化信息推送;信息茧房

新媒体时代,面对互联网指数型增长的数据量和不断碎片化的信息传输形式,用户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想要了解和关注的领域中,使信息接触尽量满足阅读期待。新闻算法推送的盛行,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主动接收权,受众越来越被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所环绕和包围,最终像蚕茧一样生活在“繭房”中,与世隔绝。

一、个性化推送背景下的“信息茧房”

(一)“信息茧房”的概念

“信息茧房”概念的雏形初现美国学者凯斯·R·桑斯坦的《网络共和国》一书中,在这本书中,桑斯坦提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技术专家尼葛洛庞帝关于“个人日报”即将产生的预言,他认为“个人日报”就像是一个为个人设计的传播包裹,其中所有的信息配件都是我们事先选好的,我们可以将自己预先选择的内容和话题装入其中,选择只接收这些信息,这样的“个人日报”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出现。(1)“信息茧房”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桑斯坦随后出版的《信息乌托邦》中: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束缚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2)

(二)“信息茧房”产生的原因

1.“虫茧”困境生而有之

信息茧房并不是算法时代个性化推送背景下的独有产物,在传统媒体时代就已有之,它的存在与人类自身的选择性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心理认为,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差异,受众会形成一定的固有立场和固化思维,在进行信息选择和接收的过程中,受众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意愿去有选择性地接受一些符合固有自己观点和兴趣的信息,对于那些与自身观点态度相悖的信息会自动进行忽略或者是选择性屏蔽。

2.技术力量强化茧房效应

在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技术驱动的共同作用下,基于对平台大数据信息的挖掘和分析衍生出了新闻算法技术,对受众平台使用数据的分析推算出受众可能喜欢的新闻类型并加以推送。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心理,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平台在进行内容分发过程中,对用户包括点赞、收藏等的平台使用“痕迹”进行算法分析,挖掘和发现用户的平台使用偏好和新闻潜在需求,自动生成独属于每一个用户的信息需求图谱,并将这些聚合后的个性化信息自动推送到用户的手机终端上。这种新闻信息与用户自身价值观念相匹配的推送方式表面上实现了信息的精准推送,摒除了异己的干扰,减少了抵达用户端的数据垃圾,但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在不断固化用户的已有思维理念和观点立场,也让原本内化于受众内心深处的“信息茧房”效应逐渐外显。

二、“信息茧房”的社会影响

(一)个体思维单一化

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难与跟自己兴趣爱好、观点意见不相同或者相反的人在一起交流,更无法与他们建立一个和谐社交关系。(3)用户在进行网络社交活动实际上是利用平台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数据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行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接触的目的就是一个希望不断得到他者认同的过程,所以无论是在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聚合类新闻APP平台还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人们都会选择和关注与自己想法和理念相同的信息和组织进行接触。

表面上来看,个性化信息定制实现了信息的精准推送,实现了算法时代信息供应与用户需求的平衡,最大限度的撇掉了数据垃圾,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实现了信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精准匹配,让受众群体涣散的注意力得以重新聚集起来。但是受众选择的过度主观和单一以及技术的极端谄媚迎合倾向让用户始终处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中难以自拔。信息的同质化接收导致了用户估计思维模式的持续固化并最终产生盲目自信和极端主义的想法,这也预示着个人判断和创造能力的彻底丧失。

(二)集体认知“圈子化”

算法时代,个性化推送技术按照兴趣爱好的不同将用户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网络群体进而形成不同的网络社区或“圈子”。不同网络群体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每个人都会选择与群体意志相近的内容和信息进行接收。在“圈子”内部往往难以容忍不同观点,尤其是在价值观、政治倾向等方面的对抗性意见。(4)即使有少数“异己”份子或是“不同看法”存在,为了避免受众群体的批评或是排斥,群体成员大都会选择保持沉默。集聚成群的社会个体在“圈子”中抛弃个体思维和自身意志,让自身的态度情感、一言一行都和“圈子”的步调保持一致,网络群体中高度同质化的共性磨灭了个体的灵活思维能力,思想意志上的高度统一趋势形成了圈子内部同质和谐,圈子外部异质隔离的特点,久而久之,不同圈子之间的差异性持续拉大进而形成数字鸿沟。

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性的不断深化导致了群体与群体之间分歧的持续加剧,而社会群体之间由于沟通困难导致的矛盾加剧将会使社会共识的实现变得举步维艰,对社会进步造成极大的阻力。

三、“信息茧房”的破解之策

(一)算法技术除旧布新:寻找个性以外的异质因子

算法是思维方式的技术基础,有什么样的技术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5)算法基础之上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可以为用户节省大量信息搜索时间,提高信息的有效抵达效率。但是,以往的阅读习惯和浏览记录作为算法推送的主要依据和参考,在无形之中会强化个人偏见和刻板印象,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突破、超越和创新精神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在依赖算法,使用算法的同时,也要对现有算法机制进行除旧布新。

“信息茧房”是算法时间个性化推送技术背后所产生的副作用,要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仍然需要从技术本身着手解决。用户在某个时期或者时间段内的阅读偏好和兴趣点会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空间的改变,人类的阅读期待和消费需求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这就对个性化信息推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媒体平台都要有一定的自我学习和及时更新用户信息的能力,要加大对用户认知、情感、态度和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过往信息资料的“全景化”分析,杜绝刻板且单一的机械式推送方式。此外,要摒弃新媒体平台发展初期唯流量论的发展理念,以注重品质,强调价值,寻求情感认同但不失理性思维的“保量重质”发展模式取而代之。无论如何,算法时代的新闻推送服务,都应在冷冰冰的技术分析中凸显出人性的光辉。

互联网中的每一名用户都是具有独立思想和行为意识的个体,个性化信息推送模式所构建出的“信息茧房”往往忽略掉了用户自身行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如果持续向目标受众群体推送不再需要的信息或者是千篇一律的内文不仅不会赢得受众的喜爱,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受众群体的厌烦或是抵制。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要在顺应受众群体个性需求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之上,添加更多的异质元素,提供更多的理性声音。用户本身虽然更加喜闻悦见于符合自身理念的事物,但也并非完全排斥一些“刺耳”的声音,对同一问题和事件提供不同角度的解读方式不僅不会引起用户的反感,反而有助于用户了解真实世界的多面性,帮助用户走出“信息茧房”的桎梏,理性客观的看待周边事物。与此同时,个性化信息内容的推送过程不仅要满足个体个性也要兼顾社会共性。用户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不管关心与否,他们都无法摆脱与周边公共事务的联系。所以,人工智能算法应当提升对用户群体生活环境中共性信息的挖掘程度,使更多具有公共价值的内容覆盖到更多的用户群体。

(二)意见领袖广泛布局:多元新闻视角破解单一思维模式

“信息茧房”将用户困顿在同质性极高的信息“茧”中不能自拔,造成接触面高度单一的认知局限,要破除束缚,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信息和意见表达平台就显得至关重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破除了传输渠道的垄断性,信息传播看似更加便捷和公平,但实际上,作为群体中的各个成员而言,他们所能够释放出的个人传播影响力是大相径庭的,这是因为在信息生产方面,只是、经验、能力和接触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直接导致个体影响力的分化,这种分化在互联网时代被网络技术进一步的放大和显化。

意见领袖来自民间,是信用等级高于普通用户低于专业媒体的一类从事内容生产的非官方个体或组织,他们作为官方舆论场和传统媒体组织的补充力量广泛存在于各种网络信息和意见平台。相比较于普通的个体而言,意见领袖由于自身往往具有丰富的阅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以及普通群体力所不能及的信息接触面和社会影响力,在遇到社会热点事件的时候,他们往往可以以更加开阔的视角,更加客观理性的立场和更加平易近人的表述方式促使各方群体摆脱极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保持异质观点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和谐共生而不是非此即彼。所以,意见领袖的崛起也是帮助用户破除“信息茧房”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信息茧房”效应内生于人的选择性接触心理,发展壮大于算法背景下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模式,对于这个严重阻碍人类思维拓展和认知升级的技术束缚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用户的警觉。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运用得到,技术进步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完全可以被技术本身所“消化”。新闻自诞生之日开始就是为社会群体而服务的,即使到了大数据驱动的算法时代,依然不能够将新闻“以人为本”的内核抛之脑后。“信息茧房”是机械化分析的结果,如果技术革新与我们传统媒体的人文智慧有机的结合起来,未尝不是实现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和数据新闻破茧重生的共赢良策。

注释:

[1]凯斯·桑斯坦(美).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5.

[2]凯斯·桑斯坦(美).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5-30.

[3]许竹.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及其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8(8):55-58.

[4]文新良.“意见壁垒”:社会化媒介传播中的聚积效应与化解之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1):138-143.

[5]范红霞,孙金波.数据新闻的算法革命与未来趋向[J].现代传播,2018(5):131-135.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
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新闻客户端个性化推荐引发的“信息茧房”现象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信息茧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途径思考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