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体系研究
2019-10-21袁敏
袁敏
摘要:文章选取国内六所地方院校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及学生发展七个维度,综合归纳国内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特征,以期为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关键词:本科教学体系;旅游管理;地方院校;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441-02
2015年——2017年,全国分别有542、604、608所高校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全国共招生人数从5.5万人增长至5.9万人,每年实现了小幅度的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于本科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因而,在“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一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体系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改革。
在全国608所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院校中,选取了湖北经济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湘南学院、山东工商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怀化学院六所地方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这六所地方院校分别隶属于5个不同的省或直辖市,横贯中国东西部及南北区域,所在区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科研及教学具有地方院校的典型特征。文章将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及学生发展七个维度,综合归纳国内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特征。
1 培养目标
纵观这六所院校,在关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都定位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密切的服务于当地旅游产业;在育人目标方面,专注于培养学生成为行业未来的领导者,从事服务管理及咨询管理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其中湖北经济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和怀化学院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有更明晰的分類要求,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教育单位三个层面有不同的培养要求。总体而言,在培养目标方面,地方院校关注两个点,一是应用型人才,二是与服务行业密切联系。与英国等国外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比而言,国外的本科专业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提升,而国内则更加关注于“以就业为导向”的“知识加技能”,这是两类不同的培养体系,国外侧重于在“博”的基础上“专”,国内侧重于在“专”的基础上“博”,至于孰优孰劣,能否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最重要的判断点,因而需做到因“学生”而异。
2 毕业要求
从毕业要求而言,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与国内大多数文科专业要求一致,参照教学计划,需要各科成绩及格,完成相应的实习学分和撰写毕业论文。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院校没有将毕业要求明确的写入教学计划,自2019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对于本科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部分院校需要单独段落列出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全文,并且列表说明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情况,在广度和深度上需要完全覆盖培养目标。目前大多数院校还在摸索和修改中,怀化学院2019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对毕业要求进行了修改,从专业知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规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公共知识八个方面,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划分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从国家目前实行的院校评估(合格评估加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而言,毕业要求与目标的对应矩阵,能够更加明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效果的达成率。
3 课程与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这六所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涉及通识必修课程、专业课程这两大类课程体系,这也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吻合。从专业课程体系而言,六所院校均开设《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从课程的覆盖面而言,对于基本的管理学知识都有了深入的课程细分,部分院校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开设了《酒店投资与经营》《旅游规划》《生态旅游》《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等课程。从与英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比而言,主要是专业课程设置的背景不同。国内的专业课程设置会打上专业所在院部或学校的烙印,略有差异,如怀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商学院,因而会侧重更多的运营及财务层面的课程;湘南学院的培养方向有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因而其课程设置会有旅游地理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而英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由模块构成,一个模块自成一个知识体系,学校很关注学生的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的融会贯通。学生首先需要学习必修课程了解核心的管理学科,然后通过实习项目或导师项目加强对行业的认知。
从教学方式而言,现有的六所院校的教学班基本上还是大班制,每班都有30人左右,因而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老师无法做到更大程度的个性化教学,只有按照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的传授。也有部分专业老师尝试“翻转课堂”、尝试“慕课”,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班人数太多,老师不能顺利地将身份转换为“导师”,实现针对每位学生的“启发式教学”。英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课时量与国内大体一致,每个模块由一系列的课程构成,但是,由于其教学班人数较少,老师利用课堂时间可以与每位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性,而不是单纯的被动式学习。另外,英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还有“导师制”,“行业教学制”等补充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多元化的获得各种行业知识。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方面,我国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及现实条件的限制,与国外的专业教学相比,有一定的劣势,这需要我们在日后专业课程群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多元化方面做更多的创新与尝试。
4 合作与实践
现有六所地方院校就国内外合作实践项目开展,均进行有效积极的探索。总体而言,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都开设了单独的实训课程,大部分院校都要求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及以上的旅行社或酒店一线岗位的实践活动,与国内外集团酒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但是就学生反馈情况而言,实习结束后,学生就业返回原实习单位的留存率不高。这也给现有的实践教学留下了反思的空间,一是,学校与实习单位需要形成学生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二是实习单位需要提供合适的实习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实践需求;三是“双导师”制度的落实,院校实习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共同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四是院校形成规范的实践管理制度,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广泛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支持教师前往美国、法国、日本等地方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有120余名毕业生考取英国萨里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帕绍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研究生,有近250人入职世界知名旅游、酒店集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与瑞士HTMI学院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优越的国际交流平台,更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怀化学院商学院在对外交流方面积极探索,与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了合作办学,并支持教师前往英国、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进行访学交流。其他各院校也针对自身专业所在院系的特点,结合学校特色,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5 师资队伍
由于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单独成院,因而在师资队伍方面,未能有效的统计出专业的师资人员数量及学科分类;就单独成院的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及湘南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而言,教授、副教授、博士的人数与下设专业数成正比,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1人,下设4个本科专业,2018年在校生人数为822人;湘南学院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始于2004年,旅游管理学院成立于2017年5月,共有专任教师14人,全日制在校學生378人。旅游管理专业总体存在师生比较高的问题,为了弥补专任教师人数的不足,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行业认知,各院校都聘请了校外导师及行业专家,“双师型”教师队伍日益扩大。
6 质量保障
2018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强调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首要指标,提出落实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等举措。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内涵是建构“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改进。为了实现专业的发展,各院校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环节有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尤其是在目标的设置与毕业要求达成率方面有了新的设计,重庆三峡学院有明确的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山东工商学院设置了管理经典文献阅读课程(32课时);怀化学院、山东工商学院等多个院校均设置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但是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方面,落实力度不够,与国外旅游管理院校相比较,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7 学生发展
在学生发展方面,各院校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评,在项目及各大赛事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也通过赛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初次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是从现实角度评估学生的发展,“初次就业率”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长远而言,大学的培养目标不仅包括就业率,还包括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幸福度指数、社会价值等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院校一方面需要从学生入校开始了解学生的发展诉求;设计学情调研机制和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情况,适应未来行业“跨界”的需求;同时,建立“导师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学生的世界观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从而培养出有社会道德感,有专业能力,能胜任“跨界”需求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DB/OL].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804/t20180419_832379.html?keywords=2018-10-19
[2]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中国旅游教育蓝皮书(2016)[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10):45-72.
[3] 原婷婷.中英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3):28.
[4] 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J].旅游学刊,2008,23(5):13-17.
[5] 吴淑娟,李文丹,王纯阳.“一带一路”旅游愿景下地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6(8):148-149.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