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供画中的艺术表现
2019-10-21王慧慧
王慧慧
摘 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独特鲜明的地域风情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滋养了不同的人文风情。以献岁为切入点,并汲取了民间艺术之美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再增添具有民俗色彩和吉祥寓意的物什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画面表现的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本文运用文献法,从选材、技法语言等方面分析我的毕业创作,并从中得到感悟。
关键词:中国画;表现形式;题材
中国画家笔下的清供图与生活中的民间喜乐相结合,表现出了不同面貌不同类型的清供图景。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纹饰和图案的清供画作的留存,有明朝时期陈洪绶以及近代的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直至现代的王雪涛①。它所传达出的意境与其所表现题材内容的灵活性与现成性,是成为文人画家们喜爱描绘清供图景的重要原因。清代中后期,一些文人雅士把身边各种出现的民间喜乐
—不论是案头的笔架,还是雕花架上的瓷瓶,又或是隨手搁置在旁的杯盏,清晨折下的腊梅枝,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形成一幅既有着现世情怀又寄托着吉祥愿景的“清供图”,清供的物品也正是这一名字所透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表现形态。论者生在农村成长于农村,老一辈的室内陈设,以及案头摆设物件在如今也不多见,所以选择了布老虎和放有花馍的篮子。加上对于老一代的民间文化很是喜欢,并尤为亲切,希望它们能以清供图的表现形式出现在作品中,并以新时代不同的清供图艺术语言让观者体会到作者用心所想表达的感情。
一、清供题材的来源及表现
(一)清供的来源及类别
清供的来源要从祭祀论及。清供起源于佛供,在魏晋时期的兰亭雅集里曾提及说,为了洗掉冬日里的尘埃,王羲之曾经在兰亭举行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风雅集会,在丛林中有人煮茶,有的人在弄酒,在其中一块石头上放着插一束花的花瓶,这就成为了曲水流殇,在旁边放的许多杯盏便也成为了清供摆设的原始雏形。在汉唐以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尤其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为平常老百姓家中生活的一部分了。
清供也被分为两类。“有名之供”,它是按照节日来分的,比如在过春节时的清供称为岁朝清供,除此之外还有中秋清供,瑞阳清供等,亦或有按照礼俗来分类的,比如过寿宴时又叫寿诞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都是如此。在平常普通的日子,人们随性摆上几个物件,有亲戚朋友来家中做客带点水果,再用些与之相配的果盘放置起来供奉,类似于这样子的叫它为“无名清供”。
(二)岁朝清供题材的表现
岁朝清供图是一种应景应时的年节绘画。将谐音具有吉祥含义的清供物品描绘渲染成图,以此来祝贺新年的到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自明清以来就一直是文人画家们热忱的绘画题材。元代中期,画家们崇尚诗书画印相结合,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深境界。
晚明时期,陈洪绶是在清供题材绘画中盛行的代表画家,从他画卷中物品的陈设,传达的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即对性灵的解放的渴求。
二、岁朝清供创作及表现方法
创作中,桌面上陈设选取标准均是能够表现出吉祥美好寓意的物品,把这些具有吉祥寓意的物品结合起来,用高雅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物品特殊的含义从而使作品极具感染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喜爱莲蓬,古乐府:子夜夏歌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这芙蓉一词指的就是莲蓬。古人把莲蓬寓意为“多子多孙,子孙满堂”。
柿子的美好寓意很多,如“四(五)世同堂”、“事事安顺”、“事事有余”、“事事清白”等。同样在桌面上放有两个柿子,代表好事(柿)成双。
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民俗,不仅蕴含着文化的元素,还有喜庆的色彩。传说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这也只是传统的民俗传说。但鞭炮也反映了人们对平安兴泰生活的愿景,一直传承至今,同时在历代岁朝清供图中也不乏选取鞭炮为题材的作品。
中国画以线造形,唐代张彦远曾经说过,中国画形神兼备的一致表达,是由立意、形似、骨气这三种因素构成,但最后还是要回归于用线来描写,所以在中国画中线为骨。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其特点是中圆均匀,粗细如一。他的作品大都采用细劲有力的高古游丝描,突出人物衣服的柔软和轻盈,高古游丝描最常用的一种线描,转折有度,细劲有力,具有动态感,在完全静态的画面中,通过线条的虚实、粗细、顿挫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通过线条的勾勒就能给画面注入一股生气和活力。线为骨,色为肉。线条勾勒轮廓,描画物象,色彩表现色相,调和气氛、光、影的变化,使画面完整,烘托出意境。 没骨画既没有工笔画的严谨,也没有写意画的随性洒脱,介于二者之间,它是一种无需用线条勾勒只需用颜色直接勾勒形体的绘画形式。是一种无需用线条勾勒只需用颜色直接勾勒形体的传统的绘画形式。纵观没骨画的发展历程,它有大致两种风格,其一是比较工整的画法,用颜色来直接描绘物象,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工笔设色相似,其二是以任伯年为首的海派用一种更加接近于写意画法来画没骨,它直接点染上色,时“积”时“撞”,画面感觉轻快明朗。虽然没骨画法在中国绘画体系中占据比重很小,但它的确是画家们在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上最经常用到的一种,不管是在写意画还是工笔画中,画家们都能根据自己作品所表现物象适合的画面语言进行没骨画法,这样的“混融”。丰富了画面的表现语言,使画面更有看头。
三、结语
以传统民俗文化在清供题材画中的融合为出发点,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民俗文化寓意的物什,并以传统国画表现技法表现出来。这种画面的感觉与所传达的传统民俗文化的美好寓意、岁朝清供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梁丹雯.《丹青贺岁从“岁朝清供图”看文人画的审美选择》.福州:福建艺术,2014
[3]梁志红.《当代视域下的没骨花鸟画创作》.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