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门巴族语言文化传承策略与发展机制研究
2019-10-21张顺李永春
张顺 李永春
◆摘 要:无文字民族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姿的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进程为无文字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挑战,也意味着新的传播途径和发展机遇。当下,门巴族在内的无文字民族语言文化消失问题愈发凸显,保护和传承门巴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门巴族当下传统语言文化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门巴族语言文化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该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实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索新环境下无文字民族语言发展的策略,我们将选择一条更好的道路来继承和发展门巴族语言文化,实现其传统语言与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门巴族;信息时代;传承与发展
一、门巴族语言文化的研究现状
门巴族是一个没有系统的、成熟的本民族文字体系的民族,因此,门巴语的记录和研究非常少。到目前为止,门巴族文化大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接触后,依靠其他民族的文献记载存留。在历史上门巴族借用藏族文字传承本民族文化,虽然使用藏族文字为门巴族历史流传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途径。但是他们世代相传的传统知识、技能、技艺、经验与智慧无法通过藏文的记载而使信息全真地保存,门巴族没有形成成熟独立的文字系统,在隶属于吐蕃王朝之后开始通用藏文,民族语言门巴语因语言环境过小被取代。门巴族语言文化研究已进入从专业的单一性向大众的广泛性相结合的发展阶段,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套成熟系统的研究成果。
二、应对信息时代,保护和发展门巴族语言的策略探索
(一)建立门巴族语言的有声数据库
门巴族不仅要贯彻落实国家语委的政策方针,更要注重自身条件的充分挖掘,主动建立门巴语言音频数据库,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也是对中国语言有声数据库的重要补充。面对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的影响,原始生态记录门巴语音频数据库是保存民族语言的一种有效、科学的方法。在使用新媒体软件调查成员语言和记录数据时,音频语料库通过专业的录音设备和软件以音频形式进行记录,然后转换汉字,之后对音频、文本和视频文件进行分类和整理,以改进相关数据库。防止了传递和整理过程中不必要的数据信息丢失,保证了门巴语的原生态保存。
(二)利用不断更新的新媒体进行门巴族语言的传播
QQ技术与微信技术的兼容,可以连接市场上的各种通讯工具,最大限度地融合普通用户和信息时代。新的QQ、微信等通信软件技术支持语音和视频通话,可以有效规避无文字的弊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对于门巴族而言,音频语言材料可以及时传送和记录。客观上,也减少了在门巴族语音资料调查和搜集中的阻碍,在后期的信息整理中可以便捷准确地进行语音资料的核对和校准。
三、信息時代门巴族传统语言文化的发展路径
(一)提高门巴族语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适应能力
任何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演变。没有文字的门巴族的语言和文化尤为突出。以往的传统特色也不断填充着不同时代的文化主流标签。语言的适应能力既来自于对自身历史积淀下的文化自信,也要有包容其它民族文化的良好心态,面对自身语言文化的小众现状,一定要把握民族文化的核心特色,无以量胜便以艳争。
(二)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机制满足传承保护的实际需要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诸多因素,人们对门巴人的语言和文化缺乏理解和认识。它的文化价值对于大众而言只集中于本民族或者西藏地区和部分文化研究人员。始终难以在社会所普及,因此,我们首先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充分展示门巴人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自身认可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让其他人对门巴族文化产生兴趣,扩大门巴族文化的影响范围,以多种方式引导门巴人民或社会团体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加强对门巴族青少年语言文化的家庭和学校教育
在文化市场交流越发频繁的同时,文化冲击也无可避免。在家庭中,祖父母和父母应教育年轻一代从小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语言,培养民族情感。以此为依托使其热爱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自发投入。在学校教育方面,必须把重点放在科学规划文化课程设置上,根据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和第一性,为当地人民准备地方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主要以家庭语言、传统习惯、歌曲舞蹈和民间文学为基础。系统的教学是对家庭文化知识的重要补充,使得家庭与学校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补充。
四、结语
在信息时代,科技、大数据和新媒体的发展给门巴语言和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机遇。门巴族文化的独特性对于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实现增强文化力量的必然要求。完善门巴语音频数据库和实现民族语言文献的数字化是信息时代保存门巴族语言和文化最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探索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传播民族语言文化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信息技术与门巴语言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门巴族语言文化在现代文明中与时俱进不退本色,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J].中国语文,2010(04):356-363+384.
[2]马兰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5):243-244.
[3]冀芳.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J].编辑之友,2014(10):69-72+76.
作者简介
张顺(1997.03—),男,甘肃省白银市人,本科,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李永春(1983.09—),男,吉林省四平人,博士,讲师,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