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善的绿色实践样本

2019-10-21朱睿李梦军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9年6期
关键词:梭梭阿拉善农牧民

朱睿 李梦军

从单纯的环保公益,到用商业化的手段解决环保与扶贫问题,再到向公众推广环保文化,SEE如何快速实现转变?

2003年国庆节,首创集团掌舵人刘晓光来到腾格里沙漠,参加沙漠探险休闲旅游活动。面对一望无际的黄沙,他的内心深受震撼,开始思考企业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毁灭自身,能不能把中国的企业家们弄到一起来治沙?”他联合了一群企业家,希望从源头解决北方的沙尘暴问题。

2004年6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企业家为主体,企业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环保的公益基金会。SEE,取自英文society(社会)entrepreneur(企业家)、ecology(生态)三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从单纯的环保公益,到用商业化的手段解决环保与扶贫问题,再到向公众推广环保文化,SEE如何快速实现转变?

企业家同盟

刘晓光是个内心丰富的理想主义者,他之所以前往腾格里沙漠,是受到九汉天成董事长宋军邀请。宋军当时在月亮湖投资沙漠生态旅游项目,并生产肉苁蓉酒。肉苁蓉是种传统药材,寄生于沙漠植物梭梭树根部,梭梭树又是固沙的重要植被。为得到肉苁蓉,农牧民会自觉保护梭梭树,客观上有助于防治荒漠化。由此,他看到了商业与生态之间互益的可能性。

刘晓光找到时任国家环保局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杨鹏,邀请他前往阿拉善考察宋军的项目。随后,杨鹏提交了一份策划案,其核心是定位于公益,动员百名企业家,每人每年出资10万元,成立生态保护基金专门做环保。刘晓光非常喜欢这个方案,开始游说企业家朋友,并组织了两次筹备会。

2004年6月5日,SEE协会在阿拉善成立,初始会员64名,企业家会员民主投票选举,选出了15名企业家组成领导班子,其中刘晓光任会长、王石任副会长、马蔚华任监事长,企业家们展现了自己的公共事务组织原则,这就是公开透明、平等参与、公平竞争、民主选举、权力制衡、按协议条款办事。

成立后,SEE逐渐确定了以预算制度作为协会运作的方式,决定资金只用于公益,不做经营性投资,同时规定理事们要亲自参会,真正成为SEE的决策者;项目主要由秘书处负责提案立项,进行预算编制,由理事会审批后,再由阿拉善项目办实施。

2008年6月,王石带领由SEE理事、会员组成的考察团赴美访问,10天时间,先后走访了洛克菲勒家族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15个民间公益组织。回国之后,王石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战略目标:保护阿拉善地区200万亩以梭梭树为主的荒漠植被,以这种固沙作用极强的树种来防治沙尘暴。

2008年12月,SEE基金会注册成功;2014年,SEE基金会升级为公募基金会,SEE生态协会与SEE基金会形成较为成熟的关系:

首先,协会作为基金会重要的捐赠方之一,企业家会员每年捐赠10万元给协会,协会将80%的收入捐赠给基金会;基金会同时接受其他企业、公众的捐赠。其次,协会负责会员发展、会员参与学习、参与基金会环保项目、提供咨询、监督,不实际运作项目,而基金会主要负责与环保相关的项目操作。再次,协会和基金会都拥有各自专业的执行团队。最后,协会与基金会拥有一致的品牌和价值主张;从治理上,协会作为基金会的重要捐赠方之一,在基金会理事会上占有一定席位;协会与基金会在项目上保持紧密合作。

社区模式

SEE协会成立初衷是以治理阿拉善荒漠化为主,其中,梭梭树扮演了重要角色。

起初,SEE希望通过改变牧民的生活方式进行环境保护:一方面,支持农牧民多元化养殖,让牧民改放养为圈养;另一方面,试图以植被种植进行防沙保護,为防止被破坏,他们用铁丝网把树苗围起来,结果,牧民还是会剪开铁丝网,将羊群放进去吃。SEE意识到,牧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收益,如何把羊养肥一点,收入多一点。2005年左右,他们开始探索将环保与扶贫相结合的社区发展模式。

2006年,刘晓光邀请国内外专家组成SEE战略委员会,对阿拉善地区进行为期1个月的调研,后将SEE的定位确定为:

用3~5年的时间,以阿拉善地区为重点,以社区发展项目为核心,形成成功案例,为中国荒漠化、沙尘暴的治理提供可以推广的经验与模式。同时确定了SEE资金分配的比例,60%用于阿拉善地区,40%用于阿拉善以外的地区。

在阿拉善SEE社区发展项目中,农牧民是当地环保的主体,SEE要支持农牧民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中来,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来决定农牧民和社区事务;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中受益,是农牧民积极参与环保的前提。

从2005—2008年,阿拉善SEE实施了很多社区项目,其中乌兰布和吉兰泰地区20万亩梭梭林保护计划最具典型性。该计划采取的是社区参与保护模式,SEE将项目社区的牧民组织起来,以牧民为主体,自愿自主地对社区梭梭林进行保护。后来SEE员工教牧民嫁接肉苁蓉(又叫沙漠人参),农牧民在梭梭树下种肉苁蓉种子后,可以收获肉苁蓉获取收益。这样牧民就不会再砍伐梭梭树,而是用梭梭树创收,增加了牧民对梭梭树保护的积极性。

目前,阿拉善SEE已经形成荒漠化防治、绿色供应链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支持环保公益发展四个环保公益发展领域,打造了“一亿棵梭梭”“沙漠小米”、任鸟飞、三江源、诺亚方舟、留住长江的微笑等多个品牌项目。

“梭梭+小米”

2013年,冯仑任期内签署了“一亿棵梭梭”项目;2014年,该项目在任志强任期内正式启动。项目计划用10年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1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200万亩,固沙1000平方公里,重建生态屏障。

秉承“种得活,留得住”的原则,根据年降雨量、地形地貌、小区参与意愿等严格的选择标准,项目组最终筛选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中间一块梭梭适宜种植区域。在项目实施中,SEE通过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实施监督和成果验收,确保实现梭梭树的大规模种植成活率,并以“梭梭+肉苁蓉”模式,通过市场化的办法获得了双赢。

2016年,钱晓华任期中,又将“一亿棵梭梭”项目引入互联网平台,形成了“互联网+公益”模式,每棵10元的梭梭,开发成不同的筹款产品出现在不同的渠道,这一不为人知的植被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其中,SEE与蚂蚁金服旗下“蚂蚁森林”合作的产品社会影响力最大。通过互联网平台,“一亿棵梭梭”项目从一个单纯的筹款活动,变成了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最终实现了公益机构、企业和网友的三方共赢。

阿拉善地区同时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区,2009年,王石引入“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培育的节水谷物,以沙漠节水小米代替传统种植的玉米等高耗水作物。

2010年,与阿拉善左旗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沙漠节水小米种植面积一度扩张到3000亩。时任会长的韩家寰意识到在阿拉善推广小米的种植,必须将市场关节打通。之后,他构想成立一家社会企业,SEE在一线支持当地种植和推广沙漠小米,社会企业负责制定产品标准和采购农户的小米进行销售。

2015年任志强任期内,小米种植项目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SEE成立社会企业北京维喜农业有限公司,维喜负责产品市场开发、农户负责种植生产,形成“阿拉善SEE、维喜、农户”三方合作的模式。为了保证维喜的公益性,董事会设9名董事,实行“5+4”的原则,保证有5名董事来自阿拉善SEE。随后,沙漠小米以“任小米”命名开始拓展淘宝、京东、聚划算等线上销售渠道。

2017年,有54万人次购买消费,全年销售沙漠节水小米产品1080.4吨,销售谷子440吨,研发了三款小米衍生品——小米烤片、小米蛋糕、小米醋,并陆续进入市场。

2018年1月,艾路明继任阿拉善SEE第7任会长,任期3年,从2004年SEE成立至今已经产生了7任会长,他们有不同的治理风格,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

(作者朱睿为长江商学院教授,李梦军为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研究员)

(编辑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

猜你喜欢

梭梭阿拉善农牧民
木垒县沙漠区域提高梭梭成活率的几点建议
沙漠梭梭的守望者
阿拉善SEE 7任会长的故事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中国阿拉善玉·观赏石博览会盛大开幕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阿拉善(三首)
梭梭的叶子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