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2019-10-21孙响林

理财·经论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部门人员信息化

孙响林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新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在新形势下推进和完善高校内部治理工作也是必然选择。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和审计效率,提高数据集中度的要求。同时提出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积极应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国家审计署提出要实现审计全覆盖,教育部《关于促进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方对大学内部审计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但内部审计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是确定的,如何既确保内部审计质量又能够提升内部审计效率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审计方法的创新,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内部审计效率。

一、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校内部审计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可达到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的目的,并将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各个方面纳入内部审计领域。所有被审计对象都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受到监督。这不仅需要在横向上涵盖所有被审计对象,还要在纵向上涵盖高校所有经济业务。

近年来,按照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在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和审计过程的全覆盖上,高校内部审计做了大量工作,扩大了审计范围,消除了盲点。但是与高校内部审计的全覆盖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审计范围方面,受内部审计力量和组织模式的限制,不能涵盖所有审计对象。目前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编制只有几个人,有些是只有一两个人守摊子,只能应付一些日常性、常规性工作。此外,在现有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各守一摊,与审计信息化建设所要求的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相去甚远。以传统审计模式来运用信息化技术,整体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审计效率提高非常有限。

审计内容方面,受数据资源和审计手段的限制,不能涵盖所有业务环节。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学校科研活动增多,高校的经济业务也不断增多,数据量也在不断增长,在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覆盖其全部业务非常困难。只有少数项目可以利用各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和信息系统进行审计,而大多数内部审计业务还是采用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

与此同时,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隐蔽。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多渠道获取的数据关联对比才能发现问题。目前,在数据资源建设上,各部门的数据未规划整合,影响了相关问题的关联核查;现有的审计手段也由于缺乏总体分析、精确定位和系统研究等数据信息技术的支撑,已经很难满足对深层次业务问题的有效监督。比如,工程项目审计中,由于缺少监控施工过程的有效措施,基坑处理、预留预埋等隐蔽工程结束后,即使现场查看也无法核实,形成了内部审计“死角”。由于缺乏技术手段和数据资源,不可能覆盖业务的各个方面,而内部审计则留下了监控盲点。

对于上述问题,只有提高工作效率,使内部审计信息化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问题,是促进审计全覆盖有效的方法。一是可以有效解决内部审计力度不足影响审计监督范围的问题。解决审计对象覆盖率低的问题。通过提高审计师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能力,他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更多的被审计对象可以纳入审计范围。二是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作用,影响整体效率的问题。在传统模式下,团体协同的优势无法实现。实现统一分析、统一规划、统一指挥调度的信息化审计组织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效率,扩大审计范围。三是可以有效破解数据资源不足、审计手段落后的难题。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建设完整的内部审计系统,实现对海量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发现问题。将内部审计领域拓展到业务的各个方面,调查和处理过去难以发现的深层次问题。

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加速推进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对审计信息化,尤其是内部审计信息化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适合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特点的审计系统尚未建立,符合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信息安全、安全防护技术以及保密技术等内容有待完善。

(一)认识不到位

虽然高校的大部分内部审计部门都使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活动,并且认为通过审计软件获取相关的数据提高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工程审计领域,审计软件的普及程度很高,但是建立审计信息化平台,实现实时审计的高校并不多,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还停留在使用单独的审计软件阶段。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所需的资金(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内部审计预警系统、审计网络信息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实施成本高。在市场上针对高校特点定制开發网络版内审软件的成本更高,目前市场上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大多数是公司版的内审软件的简单改动,实用性不高。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的各项工作虽然不少,但除了工程项目审计深入到业务审计外,其余审计业务仍处于财务审计阶段。教学、科研、人事、资产、合同管理业务流程和业务控制审计仍处于探索阶段。审计部门对审计信息系统网络化的需求程度还不是很强烈。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虽然内部审计专用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但它只能满足一般审计需求。

近年来,高校充分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了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被审计单位和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已经非常高,而内部审计部门还停留在手工翻账、单机版审计软件拷账(拷贝账务数据)的阶段,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对象的信息化程度极不相称,内部审计面临很大的审计风险,更不能通过审计帮助这些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管一些大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审计信息平台,并实现了与主要业务单位(财务、资产)的实时数据连接,对校内相关部门业务层面的一般控制层面和具体的业务层面应用控制系统检查评价外,大多数高校没有对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一方面,许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会计业务转岗来的,熟悉财会业务,但对学校教学、科研等业务层面的信息系统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的理念尚未被高校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所接受和理解。在这些部门的观念中,审计是找业务部门毛病的部门,并没有把内部审计当成帮助其完善、优化业务流程管理的服务者。因此,在对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审计中,会出现矛盾和抵触的情况,导致无法顺利开展对信息系统的审计。

(二)数据分析难度大

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量大,数据信息来源渠道多,数据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低密度值(大量无关、无价值的信息)使得信息化审计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必然会影响审计结果和效率,进而形成审计风险。在大数据环境下,为了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从被审计单位处收集大量的敏感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有一些属于机密信息。这些数据通常是以分布式的方式存储在审计单位的数据中心,例如云平台。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可能会影响审计数据的安全性,有时对审计数据中心的恶意攻击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需要对审计大数据的整个过程进行安全保护,降低审计风险。

(三)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结构不是很合理,年龄结构偏大,人员编制少,有的领导认为,审计部门是养老的地方,导致一线审计人员严重缺乏;从专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工程造价、审计等专业,缺乏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员。信息化审计仍然局限于少数审计项目,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尤其在大数据环境下,懂信息化技术,特别是处理大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虽然各高校积极组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组织参与政府审计,实行以训代培等方式加强了人员的多途径培养,但是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实际效果不是很好。

(四)在审计组织模式上不适应要求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项目仍以业务性质为依据,相应的审计任务依据各自的职责自行开展。在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各干各的,很难发挥信息化审计下的统一指挥、协同配合、综合利用的优势。以传统的审计模式来运用审计信息技术,是典型的“大材小用”,使用效率明显降低。例如,联网审计,由于目前的审计组织模式,大多数大学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仅将其用作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工具,在被审计项目上使用,其他项目审计中即使涉及该联网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协同机制,很难获得充分有效的使用。更没有使用联网审计进行实时核查、动态监控等审计功能,造成审计信息技术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一)大力培养数据化思维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它为公共管理及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决策提供帮助。作为担负培养人才、科研研究等任务的高校更要树立大数据意识。内部审计需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审计人员要更新思维,在思想上重视数据、行动上善用数据。作为内部审计部门,要从传统的单一的审计转变为多点联动的审计,从简单的专项审计转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实时审计转变。信息化审计离不开对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在审计工作中积极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数据的综合利用率,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转换和程序模块化设计实现相关审计目标。数字化联网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信息化审计是以内部审计数据中心和被审计部门的数据为载体,对部门产生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审计,而不是传统的抽样审计。信息化审计要保证获取的数据的完整性和共享性,需要对教学、科研、后勤等重点部门产生的经济数据进行全面系統的采集,涉及很多相关的部门,审计部门需要建设数据的集中平台。要使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数据的分析。数据挖掘通过聚合、检索、海量分析,发现隐藏的疑点,运用可视化技术,给出结果。由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内部审计承担的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优化资源组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力量,打破科室界限,组成团队,发挥人才资源的聚集效应;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充实人才队伍,加强内部审计的力量,审计信息化必须依靠强大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审计信息化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审计业务,又要懂信息化技术。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化胜任能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增加了。审计人员要具有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对各部门使用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能力。要打破传统的审计思维模式,加强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主动、积极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要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化的培养、引进、使用和交流机制。重视培养具有审计、会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化审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输送相关人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的以审代训审计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注重学习提升信息化审计的能力水平。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信息化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和技术应用研究。利用高校自身的人才优势,积极加强与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协作,加强信息化审计的研究。通过各级内部审计学会开展定期的、开放式的交流,激发新思路。

(三)统筹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内部发展,高校主管部门应根据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普遍特点,协调统筹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共同开发出符合高校需求的联网审计软件并推广。高校领导要提供必要条件和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支持。内部审计部门要多样化配置内部审计人员,鼓励现有人员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信息化审计水平。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实时联网审计提供了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甚至能够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审计,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在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把对信息的审计转变为对信息安全的审计,把事后审计转变为实时联网审计,把抽样审计转变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全面审计,突破传统惯性思维,实现高校信息化内审工作的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秦荣生.现代内部审计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7(8).

[2]李康平.大数据下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3]梁园.关于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信息化的探讨[J].金融时代,2017(36).

[4]赵歌静.刍议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新西部,2018(6).

猜你喜欢

部门人员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完形填空Ⅸ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
年终总结